“富二代”案例分析与研究述评

2015-08-15 00:44朱振亚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富二代郭美美群体

朱振亚

(井冈山大学 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近年来,“富二代”现象频见报端、网络和其它媒体,如“杭州胡斌飙车门”、“卢美美炫富门”等,使“富二代”语词逐渐走红,并成为舆论的焦点,不断挑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和学界的深深思考。“富二代”作为诸多二代中的一种,因其富有而格外耀眼,正如当下的流行语“有钱就任性”那样。但是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很任性?是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为富不仁呢?论文将通过几个热点案例来回答上述问题。此外,当前学界对“富二代”现象的研究现状如何?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拟在“富二代”热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富二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起到资鉴与启发的作用。

一、“富二代”热点案例分析

近年来,“富二代”案例层出不穷,本文选取其中四个热点案例加以分析。

(一)热点案例呈现

案例一:南京“富二代”杀妻案

2013 年4 月25 日上午7 点多钟,南京某小区发生一起恶性家暴事件,丈夫吉某凌晨4 点多回家,浑身酒气,和妻子祁某发生冲突。妻子在冲突中被砍二十多刀,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报道,吉某为南京超跑俱乐部富二代。在结婚前,吉某就对祁某动过手,有一次,他把祁某的鼻子打出血,后来还去了医院;还有一次,祁某的手臂被吉某划伤,后来也去医院缝了针。在争争吵吵中,两人关系有了裂痕。杀人案发后,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吉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例二:杭州飙车案

2009 年5 月7 日,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逝者谭某,25 岁,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杭州依赛通信有限公司,担任硬件工程师。肇事者胡某,20 岁,杭州师范大学体育系大二学生,系杭州本地富商之子,且有数次超速违例前科。这起事件被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 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杭州交警依据肇事者及同伴说辞初步认定肇事车辆当时时速只有70 公里/小时,并控制媒体报道,进而导致该事件成为2009 年的网络热点。

案例三:俩“美美”炫富案

俩“美美”分别指郭美美和卢美美,都是饱受公众质疑的“争议富家女”。2011 年,郭美美微博炫富,多次上传奢华生活照片。网友发现,郭美美的身份很特殊,她在新浪微博上的实名身份认证竟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使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郭美美”事件余波未平,又一条“中非希望工程”15 亿元善款被一位24 岁的小姑娘“掌管”的新闻噱头不胫而走,此时正值北京关停打工子弟学校, “卢美美”事件随即引发社会争议。卢美美,24 岁富二代,其父是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有网友说:卢美美所经营的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一样,对所有捐款提成10%作为管理费,即一亿五千万。怪不得自己国家孩子上不起学,她不管,却热衷去让非洲的孩子上学。

案例四:“富二代”火海救人案

2012 年7 月2 日,山东烟台开发区某建筑公司三楼突发大火,包括总经理周江疆在内共有11人被困。周江疆最先发现火情,先后两次冲进火场,逐室敲醒正在沉睡的员工,在救出多人后,他却被烟尘呛倒在地,不治身亡。周江疆是标准的“富二代”,家族产业雄厚。作为80 后“富二代”,他的逝去引起了苏鲁两地民众的共同追忆。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四个案例可以看出,案例一、二、三中的“富二代”都是典型的“坑爹”和“花花公子”一族,而案例四中的周江疆却是“富二代”中的另类,他是“富二代”中“志士仁人”,是“富二代”群体中的非典型。

案例一中的吉星鹏性格暴戾、多疑、任性、凶残,喜欢酗酒和过夜生活,南京超跑俱乐部成员,对妻子要打就打要骂就骂,缺乏爱心和家庭责任感,以致刀刃妻子使其丧命,让年幼的孩子在襁褓中就失去母爱,何其凶残!

案例二中的“富二代”胡斌喜欢和朋友一起飙车拉风。飙车事件发生后,一群胡斌的朋友在事发现场竟然有说有笑,声称此事“可以用钱摆平”,由此可见,胡斌的家境确实非同寻常。 “飙车”夺命行为之所以引起公愤,是因为胡斌把自己的一时快意凌驾于他人生命权之上。生命权是人拥有的所有权利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哪怕他一贫如洗,谁都不能随意伤害他的身体,更不能随意剥夺他的生命。而公子哥胡斌无视他人生命安全,屡教不改,理当受到法律严惩。

案例三中的郭美美和卢美美作为富家女,搭着父辈财富的快车,在炫富和高调中饱受媒体和公众质疑。郭美美网络高调炫富,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真假迷离中,三天就毁掉了红会百年的信誉!有网友说,郭美美是多种社会问题“代言人”,正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等共同打造了“郭美美”。郭美美所涉及的“干爹”包养、网络炫富、问题慈善、豪赌、性交易,单单都是尖锐的社会议题,而郭美美集这些尖锐议题于一身,凭着她的“无知者无畏”,搞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大事件。卢美美,真名卢星宇,被网友冠名“郭美美二世”。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走红”,卢星宇曾说,自己从未想过会一夜之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之前一直没有宣传过自己,做好事却被指责,让我很伤心。”分析自己为什么挨骂,卢星宇总结了三点原因:公众的仇富心态、对慈善缺乏信任以及北京关停打工子弟学校。但有评论认为,卢星宇遗漏了最重要的原因:慈善买卖,而这正是“两美”(郭美美与卢美美)事件的共同本质,即将慈善当成生意来做,这也是当前慈善事业遭受质疑的原因之一。

与前三个案例中的主角不同,案例四中的“富二代”周江疆开了一代新风,被网友称为最美“富二代”。因为在面对险情的时候,周江疆首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员工,没有独自逃生,而是义无返顾营救别人,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的行为让人感动和钦佩。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烟台,传遍了南通市,传遍了全中国。而见多了“富二代”炫富斗阔、飙车撞人等恶行,听多了富家公子“老子有钱,马上搞定”等丑闻,人们好像很难将“最美”与“富二代”联系在一起。而这一次,网络上飞向这位不折不扣“富二代”的不再是一块块厌恶的板砖,而是一根根悼念的蜡烛,一颗颗充满感激和敬仰的真心。从此,“最美”的队伍中,理所当然地有了“富二代”的身影。周江疆的行为一改“富二代”为富不仁的社会形象,向社会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今后,谁还能说“富二代”全是“坑嗲”和“啃爹”一族呢?即使只是富二代中的非典型,但谁能说今天的非典型就不能成为明天的社会典型呢?

综上可见,“富二代”群体有好有坏,既有为富不仁者,亦有舍生取义者,只是当前公众对“富二代”的批评声要多于表扬声。由于公众的评价难免偏颇,而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才更为可信。因此,下文将对“富二代”相关研究展开文献调查和述评,以期能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富二代”及“富二代”的研究动向。

二、“富二代”现象研究文献回顾

当前,学界对“富二代”现象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富二代”的内涵及表现、“富二代”的群体特征、“富二代”的媒体形象、“富二代”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路径、“富二代”的教育等方面。

(一)“富二代”的内涵及表现

“富二代”作为对有钱人子弟的称谓,本身无褒贬之意。只是近年来媒体对“药家鑫杀人案”、“杭州胡斌飙车案”、“南京富二代杀妻案”、“卢美美炫富案”、“李双江之子轮奸案”等诸多“富二代”事件的负面报道,使得“富二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于是乎,“富二代”成为“坑爹”的代名词,在刻板印象作用下,人们往往认为“富二代”为富不仁、道德败坏、为非作歹、不思进取、……,总之,不好的词语都可以加在“富二代”身上。什么是“富二代”?“富二代”的行为表现如何?学界对此有着比较客观中肯的看法。如祝建华、高庆认为“富二代”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子女,这些子女一般继承上亿家产,拥有丰厚的财富。[1][2]黄宇认为“富二代”是在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发展的私营经济中,那一部分成功的第一代创业者在以“富一代”的形象走向社会的前台的同时伴随产生的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群体。[3]杜雄柏认为“富二代”是指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先富裕起来的人的子女,他们依靠继承父辈的家产而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富二代”主要有事业有成型(占20%)、顺其自然型(占18%)、“父衰子落”型(占12%)、纨绔子弟败家型(占50%);“富二代”的不端行为主要是悖德、违法和犯罪。[4]任小琴认为“富二代”往往不思进取、生活奢侈、骄纵妄为,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有着巨大负面影响。[5]樊庆荣从上海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看,认为“富二代”犯罪主要是个案,并没有形成一个突出的犯罪群体。[6]王良认为“富二代”犯罪总体上主观恶性不大,普遍性也不强。[7]综上可见,“富二代”的富有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大量财富;不少“富二代”的确是纨绔子弟,但也有部分“富二代”是成功人士或是社会良民;虽然不少“富二代”屡造不端行为,但“富二代”犯罪还多以个案出现居多,群体性犯罪还比较少见。

(二)“富二代”的群体特征

学界认为“富二代”的群体特征是鱼龙混杂、喜忧参半,具有可塑性。如祝建华认为“富二代”群体的形成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二代”群体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折射出强烈的时代信号;“富二代”群体是:具有先赋与自致双重社会角色模式,处于父辈期望与冲突的角色漩涡中,存在物质财富与个体素质发展双重马太效应,具有社会认同的自我类型化特征,是社会公众的认知偏见与仇富泛化的牺牲品。[1]高庆认为“富二代”群体成长具有分化特征,“富二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中“龙蛇混杂”,汇集各色“江湖人物”,有儒雅大方的有志青年,有浑浑噩噩的“啃老族”,更有挥金如土的“败家子儿”,以及虚度光阴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之辈;家庭养育、社会转型、地域同化、自身追求诸因素合力作用导致了“富二代”的群体分化。[2]朱美燕认为“富二代”群体具有三大优势,即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拥有更好的创业平台,但“富二代”群体也具有三个弱点,即缺乏人生历练、迷失财富之中、承受财富之重。[8]孙丹薇认为“富二代”是我国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存在不少问题,但也蕴藏着特殊的社会价值潜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9]可见,学界对待“富二代”群体是客观中肯的,认为“富二代”中虽有败家子,但亦不乏精英分子。

(三)“富二代”的媒体形象

不少学者对“富二代”的媒体形象及形象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张雯谦等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年内对“富二代”报道的分析,认为媒介对于“富二代”这一群体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存在着偏差和误读。[10]钟一彪认为大众传媒所形塑的“富二代”形象主要表现为炫耀、绯闻和事故等方面;现代大众传媒对“富二代”话题具有报道内容的议程设置效应,现代大众传媒的运用产生了社会民众对“富二代”话题讨论的深度参与效应以及社会整体对“富二代”公共形象的交叉放大效应。[11]冯莉通过对媒介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证实了我国大部分大众传媒对于“富二代”的报道已经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12]谢季康通过实证分析也表明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给“富二代”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贴上了一张负面的标签。[13]方建移等认为主流大众谋体对于“富二代”的报道呈现以下特征:报道体裁方面,注重新闻报道;报道基调上,负面新闻超过半数,且存在“标题党”现象;报道内容方面,炫富、绯闻、违法事件居多;报道主体特征方面,多为高学历低年龄的男性;作为大众谋体,其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形象负面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4]可见,学界普遍认为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具有负面“标签化”倾向,有炒作嫌疑。

(四)“富二代”的不端行为成因及治理路径

学界认为“富二代”不端行为的主因在于制度性壁垒、全能性资本的影响、教育失误、精神滑落等方面;主要治理路径是:改革弊制、维护公平、发展和强化公民基本权利、完善立法、加强教育、重塑精神等。如晏荣认为制度性壁垒与社会排斥导致“X 二代”现象的产生。[15]张莉认为“富二代”与“贫二代”的出现甚至贫富阶层固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因素、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中资源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个人自身主客观因素等;走向社会公平的路径是:体制上的大力改革;优化市场经济基础上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软硬件基础和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教育资源公平化。[16]王小章认为“富二代”和“穷二代”现象的根本症结则在于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文化资本(教育文凭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交换乃至联姻,从而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总体性资本,或者说全能性资本;他认为单凭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富二代”和“穷二代”现象,只有依靠发展和强化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遏制、约束和消解全能性资本,并铲除“富二代”和“穷二代”滋生的土壤环境。[17]杜雄柏认为导致富二代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权钱交易、执法不严;强资本、弱劳动;价值偏离、信仰缺失)以及作为父辈的“富一代”未能很好地承担起教育其子女的义务(如教育内容偏废,教育方式失当);解决“富二代”问题,从法治角度而言,一是要完善立法:既要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中增设“法律责任”条款,以强化富人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同时也要修改继承法,开征“遗产税”,以削减“富二代”继承父辈财产的权利;二是要严格执法:不仅要扩充现有“执法主体”的范围,而且要严厉追究执法者“失职渎职”之责任。[4]苏锦霞认为“富二代”群体亟待精神重塑;重塑的途径是:要用生活关爱,增进其家庭归属感;用成长关怀,强化其事业趋赴力;要用慈善关切,培养其社会责任心;用视听关防,升华其健康审美观;用司法关注,点亮其戒勉警示灯。[18]可见,“富二代”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其治理亦要有针对性的展开,治标更要治本。

(五)“富二代”的教育问题

学界普遍认为“富二代”身上问题多多,需要多方配合、利用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富二代”教育的实效性及“富二代”自身的社会价值。如郑志强通过调研发现, “富二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良莠不齐,需要加强“富二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他认为当前“富二代”各种教育培训班的实效性不高,急需加以引导;他认为须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高校主载、社会参与、“富一代”重视和“富二代”大学生自省的体系,方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性。[19][20]陈兆华认为加强高校“富二代”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需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1]邵秀荣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著名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及其诗歌,分析其作为“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家庭教育缺失对其人生造成的影响,并联系当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实际情况,进而强调在当今社会加强“富二代”和“官二代”家庭教育的必要性。[22]王金玲认为应当发挥网络文化的助力功能,加强网络文化对“富二代”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促进他们精神成人,学会自强自立、自爱自律,走下网络融入社会。[23]李占立认为“富二代”存在较多素质问题,如公民意识淡漠、人文素养欠缺、管理素质堪忧、法律意识不足等;而加快相关制度的构建完善、探索合理有效的继续培训教育机制和“富一代”、“富二代”自身的完善强化将是解决“富二代”素质缺陷的治本之策。[24]朱小琴等认为“富二代”的成人之道是教育与实践结合、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感。[25]古必训主张立人为本、倡导社会包容、坚持分类指导和引导观念更新,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营造创业氛围,从而实现“富二代”青少年自身价值的增殖和提升。[26]显然,学界普遍认为“富二代”具有可塑性,承认教育对于引导“富二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走向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制度转型、阶层分化、矛盾凸显,“富二代”现象的存在,有进一步激化民商之间矛盾的可能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界关注“富二代”现象,研究“富二代”现象的化解对策,为和谐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既是学术兴趣使然,也是学人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纵观“富二代”的研究发现,当前学界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三点不足:

第一,定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不够。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学理思辨的方式进行,缺少数据实证和案例解剖,使得“富二代”问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打了不少折扣。如果定性分析结合实证数据,会使研究更有科学性。当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相关数据不易收集,因为“富二代”可能有“提防排外”心理,即使他们接受调查,也可能隐瞒真实想法。

第二,宏观视角较多,微观视角不够。当前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展开,比如“富二代”现象的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多从制度等层面展开,缺少个体及微观环境层面的分析。可能正是实证研究不够的缘故,使得微观视角研究比较少见。 “一叶知秋”,微观层面的研究,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富二代”现象提供经验与理论证据。

第三,负面剖析较多,正面挖掘不够。在现代语境下,“富二代”是充满诟病的贬义词,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多是负面的,特别是在大众传媒的放大炒作之下,诟病尤为明显。正因为此,学界对“富二代”现象的解读也多从负面入手,研究主题多为负面语词,甚至不少学者带着负面刻板印象去研究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诚然,正如很多学者发现的那样,“富二代”现象标签化比较明显,在“富二代”当中,也有不少社会良民和优秀分子甚至是社会精英,可当前研究缺乏对这些非典型“富二代”正能量的挖掘,是为不足。

总之,学界对“富二代”现象的探索是积极有为的,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富二代”现象的社会治理,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笔者看来,其一,今后“富二代”现象的研究将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从微观视角、从正面进行挖掘与分析;其二,今后“富二代”现象的研究将以“治病求人”为主,即相关研究不仅停留在问题“诊断”上,更要开出治病“药方”,诊治结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其三,今后“富二代”现象的研究将更为宏观,即将“富二代”问题放入更高社会层面进行剖析,如从社会贫富差距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来探究“富二代”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之道;其四,今后“富二代”现象的研究将面临概念内涵的修正,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对“富二代”的内涵进行修正,则社会上有钱人多了,谁是“富二代”谁不是“富二代”就说不清楚。

[1]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特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9,(9):22-27.

[2]高庆.“富二代”群体成长评价的多维透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0,(2):64-71.

[3]黄宇.“富二代”犯罪的主体特性及其治理路径[J]. 求索,2013,(10):205-207.

[4]杜雄柏.“富二代”不端行为思考[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5):107-115.

[5]任小琴. 当代中国“富二代”现象的解读与思考[J].理论导刊,2010,(1):49-52.

[6]樊庆荣.“富二代”犯罪与司法[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6):11-12.

[7]王良. 富二代犯罪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6):11.

[8]朱美燕. 解读富二代群体的喜与忧[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0):81-84.

[9] 孙丹薇. 如何发掘“富二代”群体中的社会价值潜能[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35-37.

[10]张雯谦,杨惠林. “富二代”的媒介形象分析——以2010 年《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1,(5):188-189.

[11]钟一彪. “富二代”的媒体形象[J]. 当代青年研究,2012,(1):77-80.

[12]冯莉.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J]. 新闻记者,2012,(2):47-52.

[13]谢季康.2011 年度报道中的“富二代”标签效应[J]. 传媒观察,2012,(2):17-19.

[14]方建移. “富二代”媒体形象的呈现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3,(2):27-31.

[15]晏荣. “X 二代”现象:制度性壁垒与社会排斥[J]. 中国青年研究,2011,(7):5-8.

[16]张莉. “贫二代”、 “富二代”的出现与社会稳定[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10-13.

[17]王小章. “富二代”的特权与“穷二代”的权利[J]. 人民论坛,2009,(16):40-41.

[18]苏锦霞. “富二代”精神重塑的几点思考[J]. 湖南社院学报,2010,(4):36-39.

[19]郑志强. 社会转型时期“富二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3.

[20]郑志强. 社会转型期“富二代”教育培训现象探究[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1):72-75.

[21]陈兆华. “富二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100-101.

[22]邵秀荣,曾瑛. 从艾米莉·狄金森身份看加强“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必要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1,(22):57.

[23]王金玲. 网络文化对“富二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4):94-95.

[24]李占立. 中国“富二代”法律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 成人教育,2011,(1):100-101.

[25]朱小琴,牛乃喜. 对“富二代”成人之道的思考[J]. 唐都学刊,2011,(2):74-80.

[26]古必训. “富二代”青年价值实现的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14):243.

猜你喜欢
富二代郭美美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京都“富二代”联手拯救传统工艺
郭美美 涉赌被诉
郭美美涉赌被抓何谈“再立新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再论网络道德评判——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