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萍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江苏 江阴 214400)
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第三小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思考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怎样,画出关键词句体会。”目的是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重点句段,以揣摩人物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这盏灯亮些”,是为了吸引德军的注意。执教老师马上小结:“是的,这个理由非常自然,借口很合理,写出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然后师生配合读,走过了这个教学环节。
教者是位很有教育思想的老师,本课抓重点段切入教学,目标明确,抓情节的一波三折,读写结合,课堂整体设计巧妙,然而以上教学细节暗淡无光,原因是教者忽视了课堂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倾听者、点燃者、引导者,应通过师生对话生成教学精彩,语言理答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用好“发展性理答”,可以擦亮教学细节。
发展性理答是课堂语言理答的一种,是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次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教师对这位学生继续发问,或向其他学生转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拔节。
发展性理答主要有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基本形式。对有些老师来说发展性理答可能是个新名词,或者仅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其实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不知不觉地使用着发展性理答,但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所以往往令发展性理答陷于低效的境地,笔者将发展性理答低效的几种情况,概括为以下“三重三轻”:
有效的课堂教学,讲求目标明确,带着清晰的教学结果进课堂。课堂上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到位时,迫于时间有限有时教者会直奔教学结果,直接说出答案,末了简单地探问一下“是吗”;有时也会把学生的回答置之一边,把预设的小问题抛出来,“逼”出答案。这些探问都过于强势,“导”的痕迹太功利,并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性。
有些课堂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超过教师,教师又缺少训练意识,课堂请学生回答问题,无非就是为了索取答案,当学生回答一步到位后,教师更加不会进行深入追问,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缺少追问的课堂,自然缺少培养学生质疑、思辨、想象等思维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断裂与肤浅。
还有一些课堂,由于教师教学目标不很明确,提问所要达成的程度心中无数。当学生的回答没有达成教师预期的要求时,教师急吼吼地进行转问,来一招“你说我说大家说”,守株待兔式地等待学生猜答案,造成课堂上总是几个优秀生在撑场面。这种盲目的转问,实际还是对个别学生的期待,并没有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生长。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如何让课堂发展性理答走出低效,笔者认为,发展性理答必须“答”在“点”上,从索案型理答,走向索思型理答;从关注个体学生走向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理答,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关注思维过程的课堂理答!
以下是《半截蜡烛》中的教学片段,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进行完善:
教师:请你静静地读读这句话,思考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怎样,画出关键词句体会。
学生:我感受到伯诺德夫人沉着。
教师:请你再仔细读读,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的沉着?
学生:我从“轻轻”这个词语感受到了。
教师:很好,你敏锐地抓住了“轻轻”这个词,那么普通的词,被你读出了词语背后的意思,真不简单。其他同学还从这个词里读懂了什么?
学生:“轻轻地”是说动作很轻,透过这个动作我还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内心的焦急,但在表面上她不动声色。
学生:当时时间很紧迫,但是从伯诺德夫人一连串的动作和看似礼貌的语言中,我体会到了伯诺德夫人应对德军的机智与镇定。
教师:慌乱中不乏镇定,沉着中足显智慧,谁来把这份从容、机智读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读得很好)
教师:真好,你读出了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意思,表面很沉静,实际惊心动魄。
……
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讲要讲在刀刃上,“答”更要答在点子上。笔者认为,发展性理答应该“答”在达成教学目标的重难点上;应该“答”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拔节的生长点上;应该“答”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效点上。以上案例恰当使用发展性理答,踩准了发展性理答的点,真正实现关注学生的课堂生长。
探问,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的文本秘妙是什么?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是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平常句子中藏着人物内心的及极不平静。案例中,教师探问重难句“请你再仔细读读,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静思默想,清晰领悟文章语言背后的信息。
此处探问的可贵,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高超的“让学”。周国平说“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在探问中营造出语文课堂丰富的安静,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之中行走,与文字对话,同智者交流,静享语文素养生长的愉悦过程。
追问,是针对一个学生,刨根究底地问,抛出一个比一个更能引起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最清晰深刻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完全不正确,教师追问的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发问,这就是反问。
当一位学生回答感受到伯诺德夫人沉着,教师马上可进行追问,请你再仔细读读,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发现了“轻轻”这个词语。这里不仅是追求答案,也注重“把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来”,这样的追问,是检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果,更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细腻与深邃,让课堂走向思维品质的有效练习。
转问,本是指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学生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向另一个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时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也可以采用转问。
案例中,教者正确把握学生课堂的起点,促发全体学生课堂生长,“很好,你敏锐地抓住了‘轻轻’这个词,那么普通的词,被你读出了词语背后的意思,真不简单。其他同学还从这个词里读懂了什么?”这里的转问,发挥了学生的同龄共振作用,通过思维碰撞,诱发全体学生智慧互享,实现课堂同生共长。
恰当地使用发展性理答,实现师生有效对话,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发言,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思路,掌握知识体系;有利于深化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