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斌
教材收录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评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传统的认知方式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认知,更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固化着学生的思维模式,禁固着学生本来很善良的心灵。事实上,我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很多时候有失偏颇,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客观,更忽视了对人性之美的深入挖掘。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圣人,文学作品中也没有真正十恶不赦、一无是处的反派,即使是反面人物,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不要忽视了其身上客观存在的人性之美。
我们来看《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这一人物形象。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于勒当作弱者来同情。人总是善于同情弱者,也正是同情心取代了我们的理性判定。要知道,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年轻时的于勒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赖,他落得被赶出家门的结局说到底也是咎由自取。发了财后的于勒虽然表示要弥补当初给哥哥一家造成的损失,但这也只是语言上的表示,即使在他真的有能力报答的时候,他也没有付诸于任何行动。发达后他没有想着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而是首先想着先去作长期旅行,自己去享受、去挥霍。由此可见他到此时还没有完全改掉年轻时的恶习,所以最终他的破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再看菲利普夫妇,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一直被看做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狠毒角色,在他们眼中,金钱就是唯一,丝毫不顾念亲情。对于后来他们赶走于勒的做法,我们也要将心比心,看到他的绝望和无可奈何。另外,他们的儿子若瑟夫还很纯真善良,顾念亲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既然能培养出如此善良的孩子,可见他们确实并没有彻底丧失心灵之美。所以,无论在对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人物性格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力求客观、公正。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警官一直被看做是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典型代表人物,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奥楚蔑洛夫警官先后对狗做出了六次评价,就连变色龙也没有他变得这么快。我们再来看看能不能从他身上挖掘出一点美来。首先,奥楚蔑洛夫警官巡逻时遇到问题没有回避,及时出警,也没有因为事情小漠然视之、胡乱处理,而是认认真真向当事人及目击证人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这说明他至少具有作为一名警官的最基本的素质。其次,奥楚蔑洛夫本意上还是想要维护正义、秉公执法的,这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再有,至于他出场时没收了别人的醋栗,毫无疑问,这也是执法行为。至于奥楚蔑洛夫的变化无常,说到底是根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思想。趋利避害应当说是一个正常人的本能思想和本能行为,只是我们的警官毫不隐晦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表现得过于夸张而已。所以说,即使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也有其可爱之处,我们对他们评价时完全可以宽容一点、豁达一点。
小说《窗》通过两位病人的遭遇,体现了作者贬恶扬善的创作初衷。不靠窗的病人为了占有靠窗的位置,尽情享受窗外美景,嫉妒心和私欲膨胀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眼睁睁看着同伴痛苦死去而见死不救。我们一直以来把他的见死不救看做对他性格评价的唯一依据,认为不靠窗的病人残忍、自私,却往往忽视了他这一性格的形成过程。其实,一开始不靠窗的病人对同伴关于窗外美景的描述还是心存感激的,这说明他懂得感恩;当他发现自己嫉妒心开始作怪时,他也曾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深深的自责,这可以看出他还善于自我反省。扪心自问,谁没有过嫉妒心?谁没有过私欲?不靠窗的病人的错不在他的嫉妒心和私欲上,错就错在他没能控制好自己的嫉妒心和私欲,任其肆意膨胀,最终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恶果。有时,善恶真的只在于一念之间。由此可见,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更不能以偏概全,而应全面系统地看待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这样才能对人物性格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一直以来,教参上总会界定的某篇文章的主题,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是:“这篇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笔者认为,应该远离政治评判标准,通过文学角度与人性角度去评判。如果到现在还不能还文学以及文学评价以相应的自由,那是一件多么悲哀、多么可怕的事。人性之美没有国界,人性之美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近乎公认的对人性之美的评判标准。所以,我们在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评价时要完全摒弃政治观念和阶级思想。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时,真的忽略了很多。只有我们善于挖掘,才能正确引导我们的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用美的心灵去挖掘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美。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挖掘美、体味美,创造美,要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如果我们都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实本来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