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强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一中学,甘肃 陇南742500)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即: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和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尽管不断深化,但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l.教学目标随意模糊,过于泛化,没有针对性;2.问题提出随意,没有整合性,设计呆板;3.教师讲解过多,教学手段老化;4.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参与度较低。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它决定了人们实践的努力方向,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涉及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因素。
1.学生为教学主体而不是应试成绩为指标。尽管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吹响,但分数仍是学生的命根,升学率仍是压在教师身上的大山,不少教师仍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目的,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有教师出示《陈情表》的教学目标为:(1)梳理文中常见的高考文言实词虚词;(2)结合语境翻译文中句子,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3)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中只有知识和技能,只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指标,完全忽略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而本篇中教师在情感态度方面可以就“孝”对学生进行美德美育教育。
反之,上海市某特级教师给出的《陈情表》教学目标是:(1)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2)结合作者身世及时代背景,探究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技巧,深入理解——孝的内涵;(3)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4)通过一定的拓展,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不仅涉及到知识与能力,还强调学生的情感美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教学必将是高效的教学。
2.教学目标切实有针对性。教学目的是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学大纲》的叫法,而“教学目标”则是新课程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将“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将两者混为一谈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一位老师《苏轼词两首》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背诵;(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词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上述教学目标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想想好像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可以进行朗读训练,任何一篇课文都能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篇古诗词的学习上。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
而安徽省某一特级教师《苏轼词两首》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体会风格;(2)尝试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手法去挖掘作品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3)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价值;(4)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获得人生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问题提出随意,缺乏整合性。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之势越演越烈,大多数教师学艺不精以为整堂课只要多问少讲就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频繁使用“怎样”、“为什么”来提问,学生少有时间思考,或频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是否问句,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贸然回答。这样的提问只答不思,盲目回答,反而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的重点无法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问应尽量做到科学严谨,不偏不倚,不少也不多,从而保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2.问题设计应发散思维,多角度设计。很多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呆板僵化,不能发散思维且没有悬念,无法启迪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例如,很多教师总喜欢问: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段落大意是什么?问得学生在上课前就知道备好答案。
教学实践表明,同一个知识点,因为提问顺序、角度不同,最后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提问应该去大众化、生搬硬套的模式,发挥才智,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灵活讲解,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考,声音洪亮且清晰,规范自身行为,运用优美的言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泛,教师应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
对话能力是构建对话教学的基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对话从理论走向教学实践的第一步,是对话理论走出“为对话而对话”的怪圈的良方。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应该让学生懂得对话的重要规则,让学生在对话中分享他人的想法、见解和策略,说出想法前与给出定论前多做探索,不盲目武断下结论,不管正确与否畅所欲言;讨论时叙述理由应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虚心接受他人见解,敢于作出评论与否定。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课后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要丰富教学评价的手段,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及批评,促使评价机制发挥作用。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的攀升任重道远,在探索的征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在此,笔者愿意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高峰上努力攀登,也希望引起更多语文教师的注意,大胆实践,勤于反思,不畏艰辛,勇于探索,让有效教学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1]崔允郭.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肖万祥,冯辉梅.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囯教育部.普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良华,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陈厚德.有效教学=明[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张乐乐.高效语文课堂探究[J].现代语文,2009(05).
[7]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