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莲
(广西艺术学院 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广西 南宁530022)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文化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独特性。广西有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享受着广西文化带来的美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仅要教会学生文本的知识,也要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文化中感悟,为了把文本知识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下面主要从课内语文和课外语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导入。课堂上的导入内容,是师生寻找共鸣的起点,也是把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拉近的方式。生活在广西的学生,对广西的风景名胜并不陌生,也许每一处都去过的人不多,但提及时可能会想起。为了上好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这篇小品文,我把广西柳州的程阳风雨桥作为导入的内容,配上图片,让学生描述看到的风雨桥,来自柳州的学生可乐坏了,自己家乡的桥能在课堂上出现,他们在描述时满是自豪感,感染了同学,顺利地导入课文。广西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桥,是广西建筑文化的一块瑰宝,其他文化非常丰富,在与文本内容相关时,选择学生熟悉的文化导入,收效不错。
2.识事。著名的语文教师袁微子先生认为读懂课文的方法就是“识事、达义、练文”。识事,即为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除了介绍作者,疏通字词,还应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有时候可以借助所处的地域文化帮助理解。有一次上的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有部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是: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我没有立刻解释,而是提到了我们广西的“三月三”歌圩节,请部分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这个节日,特别是对歌场面。这样,刚才不明白的学生也纷纷参与到议论中,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哦,我想起来了”、“哎呀,我竟然没想到”、“哦,我明白了”。云南和广西都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许多风俗等有相似之处,云南的歌会和广西的歌圩有相同之处,熟悉广西的歌圩,便不难理解云南的歌会。
3.达义。达义,即感悟课文的人文主题。如课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主要讲沈从文先生在逆境中学会勇敢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同时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很多学生对《边城》不陌生,可对作者沈从文先生了解得还不多,不够深入。虽然课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让大家记得了沈从文先生,也有所触动,但要加深印象,再次感悟课文的人文主题,让学生被这类在逆境中乐观的人感染,还需多一点推力。广西的名人很多,他们中很多人和沈从文先生一样,有过坎坷的人生,战胜种种困难,这些广西名人,也可以激励学生前行。
4.练文。练文,即挖掘课文的语言运用。学习一篇课文,除了读懂课文,感悟主题,从中挖掘可用的内容展开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每篇课文,内容、体裁等不同,可挖掘运用的也不同。可以是字,是词,也可以是句子、段落等。如冰心女士的《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散文,作者用清词丽句、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绘声绘色地记下了两位舞蹈家的风姿。这篇课文,可以挖掘运用的语言很多,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借鉴此文去写广西的舞蹈。广西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学生接触的广西舞蹈不少,真正用文字去描写的人很少,这篇课文刚好给学生一个练笔机会。
5.唤醒。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是老师的责任,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一点。有一次语文课上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他们都说知道。“那你们知道电影《寻找刘三姐》由谁主演吗?”很多学生很茫然。当我说是由苏有朋和黄圣依主演时,大家更惊讶了。也许他们惊讶的是怎么会有那么大牌的明星来广西拍刘三姐的电影,可事实就是如此。我告诉学生,刘三姐的故事、传说、电影、彩调剧、歌曲、实景演出、音乐剧、茶园等构成了“刘三姐文化”,这是一代代人创新发展的结果,是广西人的骄傲,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这要努力挖掘,在充满信心的生活里实现生命的价值。
1.丰富课外作业。课外学习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是语文知识积累的另一途径。在以地域文化为内容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课外语文作业,如:做手抄报,内容是广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收集广西著名公园的图片,在最喜欢的图片下方写上一两句话,感受公园文化;收集各景点里出现的对联、诗歌等,把它们工整地抄写出来,并写出它们的意思;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能想到的广西小吃名字,并从中挑选一样自己最爱吃的小吃,写上小吃名、做法、吃法、吃后的感受,感受饮食文化;搜集广西名作家的个人信息,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并拜读其作品,写读后感;观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写观后感;用最简短的语言介绍广西;为广西画一幅画,并配上诗句;朗读比赛,比赛内容是朗读广西的山水之诗歌。广西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山水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陶艺文化、绣球文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生变化,课外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变化。
2.拓宽阅读视野。平常的学习中,除了学校发放的课本,学生们的课外书五花八门。读名著的学生少了,而惊悚、推理、侦探、魔幻、穿越、武侠、言情等选择的人多,还有一些学生看《读者》、《哲思》、《精美悦读》、《小说月报》等。如何在这些书外,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呢?可以选择有地域特色的书籍,如广西各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传记、诗歌、风俗风情等,在看的时候适当做些笔记,这些资料,既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学生温习已有的种种,又为丰富自己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3.积累作文素材。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感悟、思想、情感等,都是作文素材的来源。如果留心观察,勤思考,勤练笔,那么地域文化便给人无穷的创作之源。如花山壁画是壮族的艺术瑰宝,笔法古朴粗犷,形象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左江流域壮族先民不怕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面对花山壁画上的人、马、兽、铜鼓、刀、羊角等,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想起传说中那个叫作勐卡的青年,想起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壮族先民。民族风情歌舞秀《锦宴》以广西壮乡特色风俗民情为主题,分四个篇章,将稻田劳作、渔娘晚唱、结婚嫁娶、开脸开背、十月怀胎等绚烂的广西风俗巧妙串联起来,展现有情有义、色彩斑斓的壮乡风情。其实,广西文化还有很多,不管是怎样的文化,只要能让学生在认识之后有所思有所悟,便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
总之,将地域文化和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帮助。地域文化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作用也在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