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柳
(阳光卫视,香港999077)
在专家们探究汉语言文学的漫长过程中,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产生浓厚兴趣,与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许多复合型学科。此种复合型学科应用于多种语言探究过程,尤其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儿童习得汉语方面成果显著。
近几年,汉语作为语言学的分支被广泛研究于各个学科。例如,研究语言(包括汉语)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被称为社会语言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学(包括汉语)被称为文化语言学,从心理学以及各种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角度研究语言学,被称为心理语言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从名称来看,心理语言学的字面含义告诉我们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括心理学又包括语言学。很多心理语言学专家学者表明,心理语言学是最接近语言学的研究体系,更是新兴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一个部分。但是回归到日常,人们对于语言的发展过程了解甚少,并不知道语言使用(包括汉语使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基于研究汉语语言学,本文着重就最基本的心理语言学方向介绍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在汉语习得上的情况。
儿童所处的时期即童年,在这一关键期学习语言,能够输入大量知识,进步非常快。作者认为,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在习得汉语时也应该遵循“关键期”的假设,尽量把汉语的习得安排在关键期内,这样对汉语的掌握就会既扎实又牢固。对于关键期假设,很多心理语言学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当人们年龄越来越大时,第二语言习得越来越困难。汉语习得也是如此。例如,作者教过一名年龄为11岁的韩国儿童Kim学习汉语,在经过六个月的汉语学习后,Kim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一开始不知如何发音到能说简单的句子;作者还教过一名年龄为19岁左右的德国女生Charity5个月左右的汉语,作者认为,Charity年龄比Kim大,接受汉语知识的能力和习得汉语的能力会比Kim强,但实践证明,Charity仅仅是理解能力胜于Kim,在前期的汉语学习中比Kim进步要快,但对于汉字的记忆并不如Kim,在重复纠正错误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Charity在习得汉语时重复犯错误的过程,也被心理语言学家叫作第二语言习得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的过程。“化石化”的过程概括了汉语学习者遇到的普遍现象,即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无论被改正多少次均会重复一个错误形式,直到语言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即“瓶颈期”。
儿童语言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儿童语言的最早研究起源于德国学者迪德曼。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反映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发展,而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则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例如,婴儿时期,主要运用情景性的能力与他人交流,牙牙学语时期,能够运用简单实词表达需求。基于对儿童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Weinreich提出,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时,由于年龄的差异和学习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可以用两种双语获得表明,一种是同步双语获得,另外一种是非同步双语获得。同步双语获得,即儿童同时习得两种语言,他们的双语称为同步双语获得。
在双语儿童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混淆容易出现。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母语基础还没有得到稳固,又学习了与母语毫无相似度的汉语,所以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语言迁移。母语影响是最明显的特点。在儿童学习汉语时,无论母语是哪种语言,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汉语的习得。例如,母语为法语的儿童在习得汉语时,受法语卷舌音的困扰很难发出无声调音节和“儿化韵”的音,母语为韩语的儿童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很难遵循汉字的规矩“横平竖直”。Genesee(1989)认为,干扰现象普遍存在于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当双语儿童习得汉语时,大脑中缺少适当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所以他们从另外一种语言中“借用”,借用的语言通常为母语。
竞争模型是由Mac Whinney和Bates提出的一种认知与功能主义理论,是关于语言表达而不是语言能力的模型,主要强调跨语言比较,收集语料是研究竞争模型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语言学家将竞争模型运用于探索“线索”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而人们通常利用“线索”理解句子,判断句子的“施事—受事”角色的一些线索,例如格标记、语序、主语动词一致性、生命性对比等等。
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在习得汉语理解汉语句子时,应当首先理解线索趋同的句子(典型句子),这些汉语中与母语线索趋同的句子对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学习者而言比较容易学习。反之,如果汉语中的施事和受事与英语或者与儿童的母语有着很大差异,那么他们在理解汉语句子上就会有困难。因此,在教授母语非汉语儿童汉语时,句型与语法显得格外重要。从竞争模型的线索来看,语言转移现象也是存在的,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在理解汉语句子的过程中总是将理解母语时的思维模式或者理解方式套用在理解汉语句子当中去,因此会受母语的影响犯一些在汉语中不常见但与母语密切相关的错误。
线索力度(Cuestrength),也是母语非汉语儿童在理解汉语句子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言之,线索力度就是指线索出现的频率和线索的可信度。在“女孩儿喝橙汁”这个汉语句子中,施事主要取决于哪个线索更有力度,力度强的线索就会影响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对句子的理解。在理解汉语句子时,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在习得汉语的最初时候,线索力度设定相当接近于母语,他们也会尽量将学习到的汉语的新知识归入已有的母语知识。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扩大使用已学会的母语知识,从而导致汉语习得中错误的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习得汉语过程中会犯下与母语相接近的错误。
所谓编码,就是将感觉刺激转变为一种可以记忆程序储藏的方式;储存则是指将记得的资料转变为记忆的一种程序;提取则是指在需要时探测出记忆的资料的一种程序。汉语老师根据儿童的特性经常会通过图片、动画、儿歌或是重复播放录音等帮助儿童记忆汉字字形及汉语句子,汉语老师的这种教授过程就是记忆中的刺激过程。儿童往往对图片、动画的这种视觉编码过程在短时间内保持如相片般清晰的视觉影像,即便在图片移开或者是动画放映结束后仍然“看到”图画在眼前。儿歌和录音则是音码编码过程。在重复的播放中,儿童处在一个“浸泡式”的环境中,当录音播放久了抑或是重复次数多了,对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刺激,而记住与母语看似毫无关系的汉字汉语句子就容易得多。
韩国儿童Kim在学习汉语的起步过程中相当困难。他不仅要兼顾课业,还要学习汉语。在起步过程中,对于枯燥的汉字字形与复杂的字音他无法提起兴趣。我运用视觉编码的设置,将汉字字形通过象形的图片展现出来,让他在脑海中进行联想,很快就可以记忆简单的汉字。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联想也叫做“想象编码”。每个人都具有联想的能力,而这种想象编码能力运用于语言教学方面有着非同凡响的效果,母语非汉语的儿童学习汉语过程中激发想象力,从而启动想象编码过程去记忆字形字义字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无论一个人习得母语还是汉语抑或是其他语言,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多年的积累。在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母语非汉语的儿童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情况后,为了保持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应该将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合理运用于实践当中,努力提高儿童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合理安排适合儿童汉语学习者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
[1]D.W.卡罗尔.心理语言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靳洪刚.语言发展心理学[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3]艾金森,西尔格德,等.心理学概论[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4]郝静,贺林茜.浅析花园路径句[J].文学观察,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