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财
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还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可以说,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让“提问”有效地牵动“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呢?
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很多,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时间和情境而定,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例如在讲《丑小鸭》一文时,可采取讲故事法,课前先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在上课时让学生讲,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从中发现童话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并明确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奋斗是人生的永恒主题,进而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在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采取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模拟文中的精彩片段,从中体会文章主题是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说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文章还批判了虚伪的社会时尚,赞美了儿童勇敢、诚实、天真的品质。在讲议论文《谈骨气》一文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故事,并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围绕各自的论点在课上展开辩论,并整理成材料,然后小组讨论,加深认识。再读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议论观点。问题情境的设置,可尽量加入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要保证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而新异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兴奋和愉悦。要把新异度定在学生的“似曾相识又陌生”感觉尺度上,不能绝对的陌生化。这就要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学生厌烦的旧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异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教师首先放一曲《黄河大合唱》,虽然歌曲内容学生十分熟悉,但其内在的意义有的学生就很少体味,让学生品味黄河磅礴气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中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给学生提供有适当难度、坡度的教学内容,才具有挑战性、吸引性和激励性。教师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学生才能在解难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欢乐。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中,老师首先让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模拟其中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并要求在课后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小组排练,在活动课上演出。
和谐活跃的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和敢于置疑的精神,要不拘泥于课本的说教。我国古代孟子就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改变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单调照搬教学参考书的讲解,还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如《杨修之死》中,杨修到底该不该杀,本来参考书上是褒杨贬曹的,有学生认为杨修“扰乱军心”这一条确实足以致死,不值得同情,教师可当即赞同他的说法。讲解《陌上桑》时,学生指出,罗敷是个农家女,为什么能富足到穿绫罗绸缎,她在太守面前居然这么大胆,太守为什么不让手下把她抓起来,她的丈夫官高位显,为什么还要让她去采桑,这些都是学生大胆置疑的结果,也都可给予肯定,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愚公移山》的主题,传统认为是赞扬愚公的机智和勇敢,并有“人定胜天”的结论。但课文以神话结尾,学生质疑,世上不是没有鬼神吗?这不是宣扬迷信吗?,这不是违背了我们为人“诚信”的原则吗?经长期训练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辨力会随之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冰融化后变成水”的单纯思维,而是“变成春天”这样有创造力的多项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社会美的因素能够深刻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善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途径。在学习古诗时,适当加入些诗词名篇,引导学生朗读,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体味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
总之,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实际。教师既要充分认识“问题情境”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情境之中蕴涵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给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