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问题三论

2015-08-15 00:44胡银根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关怀大学精神

胡银根

(宜春学院教育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

众所周知,“认真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使命,但目前许多大学还远未到达“认真”的实践境界。很多情况下,大学教育中的制度及主导者的人格不够完善,责任明显缺失,许多问题长期未被认真关注、提出和解决,校园里往往演绎着一种沾有某些悲剧色彩的应景式教育、低效能教育。这种状况势必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因此,改变当今大学教育中的“不够认真”之状况,是一件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事!而要实现这种改变,则需要我们常有忧患之精神、脱俗之精神、切实求真之精神乃至博大求善之精神来参与其过程。正是在这种意识背景中,笔者对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了评论。

一、大学教育不可缺失勤勉精神

如今的大学校园,一些教师已明显少了一种勤勉育人的精神气质,他们平时很少把学生问题认真挂在心上,备课讲课常是应付了事,没有作业布置修改和辅导环节,课前课后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等等。而与此种作风绵延未已具有某种微妙联系的是:大学内部长期很少有人会去认真关注或是处理这种问题;每年的教师业绩考核乃至职称评审,一般都只是看“教学课时量”和“科研成果”这两项指标中的数据!

大学教育中勤勉精神的式微令人忧虑。失去勤勉精神的大学教育,难免会成为简单化低质化的教育,让学生缺少收获甚至感到失望的教育!

勤勉之精神,是教师勤奋用力教书育人的一种履责意识,是大学事业中弥足珍贵的一种精神财富。它看似寻常平淡,却影响广泛深远,有着值得品味的深刻价值内涵。

首先,勤勉精神是大学教师履职中的一种法理责任精神、职业道德精神。可以说,大学教师一旦承诺教书育人的职责,法理上他们就有勤勉敬业的义务,不可施以怠慢、松驰的作风。而面对社会、学生及学校的利益诉求,勤勉精神也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应然要求。大学是国家之重器,高等文化之殿堂,这里有系统而博大的各学科知识体系,有不断发展的各类专业课程,有充满期待而情况复杂的众多学生,故而无论何人,履行教育职责都不可轻松马虎,纵然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时代也依然如此。大学教师缺失勤勉精神,既难以打牢自己的学术业务基础,也难以帮助学生打牢学业基础,去有力应对各种挑战与问题。正因如此,勤勉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必要修养的一种基本的精神气质。承载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具有纯洁的事业理想与价值认知,坚定的意志决定与实践操守,真正能把魂落在校园中,把心操在学生身上。长期以来,无数大学教师正是循此逻辑,甘当蜡烛和人梯,任劳任怨而长久不辍,上海交大已故的晏才宏老师、当今北大的姜伯驹教授、浙大的苏德矿教授等,就是这其中的典范。勤勉精神一旦流失,大学教育的价值就会走向虚化而坍塌,也自然要受到法理和职业道德的谴责。

其次,勤勉精神是大学人才培养创新的基本力量的源泉。为迎接挑战和提升办学内涵,创新已成为现时代大学发展的重要主题。大学创新的主要工作是人才培养创新。这种活动要科学化,根本之处是要走正道,即要把握住创新的本质与条件,力戒将其误解或简单化,将勤奋之积累视为创新的有机部分或前提,首先要求教师在勤奋积累上下功夫。这诸如密切接触学生实际,深入具体了解问题,不断提升备课讲课质量,长期做好思想引导、作业布置、理论辅导及实践操作指导等等。这些活动如果没有勤勉精神来相伴其中而长期变得空虚起来,那么创新的希望就将变成海市蜃楼。其次,积累了深厚的创新基础,还须以智慧来提出创新构想、论证新模式、检验新成果等,而这其中也依然需要有勤勉刻苦的精神来伴随来支撑。事实一再表明,勤勉积累是创新的阶梯,疏远勤勉作风,一味费尽心机地找巧门,找亮点,拼特色等,到头来也总是一场空。这也是一种规律。也因而,大学创新之舟通向彼界的根本方法,是要力戒缺失责任感的虚浮风气,珍重并且激发教师们的勤勉精神,让他们兢兢业业地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出高水平来,都成为有成绩积累的人。成绩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创新的成果也就容易随之而出。

其三,教书育人的勤勉精神也是大学教师永远值得弘扬的一种大学精神。何谓大学精神?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简而言之,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人在履行大学使命、实现大学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类造就大学事业的自觉意识。与此定义相合的就应是大学精神,譬如学术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教授治校精神、兼容并包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勤勉教书育人之精神,是大学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独特的本体精神,是支撑大学教书育人价值形成的一种基础性精神。且离开这种精神,莫说育人质量难保,其它大学精神的效能也势必坍塌。因而,它与其它大学精神一样,完全有资格成为大学精神范畴中的一员。长期以来,勤勉育人精神较少为人们所关注,似乎还将它排在大学精神范畴之外,这至少是误解大学精神本质的一种偏见,是对大学勤勉育人精神价值的某种漠视。联系事实来看,不把勤勉育人精神当成大学精神范畴来对待及尊重,大学教育就容易陷于扭曲与混乱之中,就容易使管理失措而面临无奈!如今,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来建立这种来自事实的清晰观念:勤勉育人精神是大学精神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大学育人事业赖以勃发的一种基础性精神。

勤勉精神的价值不可蔑视,更无可替代。它是大学教育兴旺之源,大学必要真诚维护与弘扬。当今大学教育中勤勉精神缺失的现实,似乎已在告诉人们,大学正在流失自己最质朴最本源的精神气质和最基础的竞争活力,这应引起大学的警醒!

因此我们也呼吁:大学必要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力抓好教师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思想建设,对教书育人中慵懒不勤之风气予以态度鲜明的整治及着力的转变,在政策调整中改变将教风表现脱离于教师业绩考核与职称评定要求的片面做法,公正求实地兑现教师的实际劳动贡献,以此来长期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当代大学生要有天下襟怀

大学生是社会的文化精英。面对未来的使命挑战,他们既需要脚踏实地,同时也需要仰望星空,关怀天下。然而不可讳言的是,当今的大学校园似乎已越来越世俗化,众多学生已深深卷入到功名利禄与刺激快感的片面追逐之中,生活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精神境界浅显纷乱,他们很少有兴趣有时间去关心自我之外的一些天下事,譬如什么环境生态、公平正义、公民素质、反腐倡廉、历史继承、大国博弈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防、自然方面重点或热点的问题,一些学生甚至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很不以为然,生活意趣与之相差甚远。学生中这种冷漠天下关怀的心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及关注!

大学生缺少天下襟怀,是大学一种高贵品质的流失,也漏现了大学教育的狭隘。

当今学子胸襟为何缺少天下关怀?笔者认为,问题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现实性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受拜金主义思潮浸染、公共领域腐败渎职风气蔓延,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渗透以及缺少相关批评与公权遏制力等原因,人们关注天下公众事务的热情与动力普遍弱化,与之同时,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眼前利益的竞争与实现上。正是受这种时代潮流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利益关怀的偏斜,冷淡了对天下公众事务的关心,什么天下事,公众事,恍如别个世界的事!

何谓“天下关怀”?天下者,众人生存发展相关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之总和也。天下关怀,当是国民对国内外大事的政治性关怀。又何谓政治?1924年11月3日,即将北上的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告别演讲中解释道:“就‘政治’二字讲,‘政’者众人之事也,‘治’者管理众人之事也,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1](P60)由此可见,天下关怀,实属于公民政治关怀的一部分。大学生关怀天下,是指从必要了解一般公众事务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公众社会中一些基点的或热点的问题,去关心民族的团结进步,关心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前途,籍以促进自己思想的成熟。缺失这种天下关怀,自然是政治思想素养中的一种阙失。

学会天下关怀,对大学生开阔责任视野,明了人生使命,健全公民人格品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担负育人重任的大学,必要重视大学生这一政治思想素养阙失问题的解决。

其一,关怀天下,是大学生这一公民群体不可抛弃的天职。古人云“天下为公”,又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是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公民在其中既享有应有的权利,也具有相应的义务责任。凡有一定能力的公民,都应依法关心了解天下最基本的公众事务,以充实自己的修养,表达自己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一份关爱。作为社会精英的青年学子,他们既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同时也是社会的青年公民,与其它社会公民有同样不可推卸的关怀天下事的责任。更何况,作为高等知识的接受者思考者,作为具有理性能力的文化人,他们理应比一般社会公民更多地具有天下关怀意识,更多地把握一些世界变化的信息,并形成生活习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栖身天下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直把自己当做天下利益的局外人,以后也自然难以成为一名有义务责任担当的好公民。

其二,关怀天下,是大学生走向健全人格的重要的主体思想条件。大学生未来要融入社会生活环境而获得自由幸福,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力量,这其中包括要有较好的道德人格修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2]无数经验告诉我们涉及利益关系处理道德思想问题或道德人性问题,也许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最难对待处理的问题,人们生活中的众多分歧、对立、混乱、复杂等大都缘此而生。[3]

面对这种利益关系处理的困境,我们培养学生人格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树立良好的德性。为此,大学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天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跳出私利束缚而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联系实际加以磨炼。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要帮助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切实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基础与公平正义等问题,思考天下利益冲突的根源与解决出路,学会正确地品事论势,明辨是非善恶,自觉同各种不正确的利益观念及行为作斗争,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胸怀宽广、心兼天下、人格完善、有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关怀天下,能给学生们的求学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一个普遍缺乏社会生活体验的青年群体,求学中往往对知识的功利性考虑得比较多,对相关的社会责任考虑得比较少,也因而,他们的求知动力也往往很局限。为此,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未来的使命担当为着眼点,引导他们拓宽求知的目的境界、理想境界,为自身的发展增强驱动力。想当年,面对民族的屈辱和国家的贫弱,青少年中的毛泽东有志为改变中国而奋力求知,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为祖国摆脱落后而负笈国外发愤求学,正是无数爱国学子把求学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国家的命运与面貌不断发生巨大变化。

今天学子们生存发展的条件已有巨大改善,为推动国家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要学会仰望天空,努力从视野狭隘的小我走向胸怀天下的大我,在求学中学会关心社会、国家及人类世界的问题与危难,了解自己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旦有了这种思想情怀的提升,有了这种襟怀天下的气质,那么他们求学的动力,就不仅来自个人利益实现的理想之中,也将来自为天下众人利益实现的理想之中。也就在这时,他们的求学才会是最有力量和智慧的!

三、培养人才要敢于与善于亮“苦招”

有招聘人士认为,当今大学生素质的主流是好的,然而,不少学生理论基础虚、思维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弱、体质体能较差的问题也明显存在。招聘人士的看法使笔者想起平时观察大学校园问题时的担忧:时下一些学生的精神生活空虚,理想意识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经常旷课或玩课,不做预习不做作业,任性地泡手机玩游戏谈恋爱,直把校园当成另类的桃花源,散发出一种绵软慵懒的气息。

上述问题可集中到一点来认识,这就是学校教育的乏力与学生求学的被动与散漫。在党中央强调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来化解这类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是许多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

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可以说,当今这类问题或现象存在的一个内在根源,是学生求学意识中已经普遍少了必要的刻苦拼搏的治学精神。因而,尽管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个最质朴有效的办法,莫如我们尊重学生的成才规律而亮出一些从严培养学生的“苦招”来!

何谓“苦招”?这里的“苦招”,是指学校为提升学生素质而采用某些严格教育训练的方式或措施,也可以说,是刚性要求学生刻苦拼搏的某些制度措施。从教育辩证法的角度看,对学生不论是出“苦招”,还是出“甜招”,只要切合实际,合乎人性发展和教育规律,不是折磨人的事,便都是教育所需的策略,都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也都不可或缺。当今,西方许多著名大学十分重视用一些较苦的办法来教育训练学生,让学生深受学业考验,其中寓意十分深远。也显然,我们建议实施“苦招”之目的,也是要使学生获得一些艰苦磨炼的经历,在品尝“苦味”时不断有所感触,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最终成为创新创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应该指出的是,在高教大众化的现时代,一方面,高校需要按照规格标准来严格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受价值观念转变与时代风尚的影响,许多高校为迎合市场短期利益需求及避开应试教育精神的影响,已在教育实践中动摇了从严培养学生的原则,标准日渐降低,严格教育也开始变得稀缺起来,如今毕业生拿不到文凭的事已是少之又少。可事实上,不论在何种时代或何所高校,选用一些严格的苦招来培养学生,这都既是追求有效施教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一种深沉大爱。

首先,亮苦招培养人才,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的素质不断发生目标性变化。而要提高素质,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主体持久地做出刻苦的学习及训练,方可使心身不断获得进步和完善,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同时,也总是大劳大成,小劳小成,无劳不成,此乃人才成长规律之使然。以这一规律为前提,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自觉创设相关的环境与制度来教化学生,使学生在其中不断获得教益与进步。这又是教育规律之使然。长期以来,这两大规律在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不少大学校园,许多学习基础与习惯较差的学生难以严肃认真地展开学习,管理者、教师也往往缺少严格管理的风气,放任自由、形式主义、浮躁作假之风延绵不绝,如此,高校也自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来。中外高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规律客观上需要学校采用一些严格的办法来作用教学,需要学生习惯刻苦拼搏。美国的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大学,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我国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哪一所不是以严格培养学生而扬名的?有央视记者曾发现,哈佛大学的众多图书馆,每天夜里四点半甚至两点半时便已灯火通明!可以说,选用一些严格的办法来培养学生,这是不可放弃的有效教育之道,即便在高教大众化时代也是如此。

其次,亮苦招培养人才,也是学校帮助学生预备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必要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储备建设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不同主体那里有不同理解,但在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进程中,社会生活的本质必然普遍具有创造的艰辛的色彩。面对未来创造艰辛的社会生活,许多家庭和学校所为孩子所做的准备或练习都远远不够,不少学校和家庭还落入溺爱与代理的误区。大学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要使学生具有应对艰难与创造生活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人格与知能的过程中,就必要重视学生刻苦拼搏精神的培养,要在其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锤炼他们的意志,造就他们的才能,塑造他们的性格。也正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大学教育既应是快乐有趣的,也应是辛苦凝重的。大学只有帮助学生跨过刻苦磨练这一关,他们的素质才会是真正过硬,也才能真正体现培养者的责任。

其三,培养人才既要敢于亮苦招,同时也要善于亮苦招。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大都平淡无奇,没有品尝过前辈那多劳顿之苦,同时,心中又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应试教育带给的一些伤害。正因为如此,高校地选用一些苦招来磨砺学生时,事前必要作精心科学的设计,切实而适当地选好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体现大学教育的特点。例如,为有效帮助学生改善体质体能状态,大学四年中,除了需要灌输必要的体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外,一个很值得使用的苦招,就是以一定的必修学分来实施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长期慢跑学习训练项目。我校体育学院一些教师尝试的有关试验表明,学生在长期慢跑中不仅体质体能有大的改善,而且也慢慢体悟到人生与学习的新境界。又例如,本科教学可分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为了扎实提高某些课程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与批判思维能力,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大学讨论式教学法来开展有我们特点的研究性教学,逼着学生在课前完成必要的阅读、思考、写作任务,使他们的思想变得充实紧张起来,作别慵懒习气。这样,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肯定会发生较大改变。

不过,着实从严教育磨练学生,必然会给教育教学的平庸带来冲击。因而,这里还需要有学校制度的肯定和管理上的得力推动,不然,这合理的东西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另类。

[1]易汉文.孙中山与中山大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顾宝田,洪泽湖译.尚书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胡银根,胡楚芳.教师品格要素评价排序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4,(4):119 -122.

猜你喜欢
关怀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