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著名校长的包容气度及其启示

2015-08-15 00:44李玉胜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蔡元培学术

李玉胜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校长必须具备一流的人格”。[1]以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郭秉文、竺可桢、王星拱等为代表的著名大学校长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克己奉公、艰苦探索,终于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今天,当我们重温这些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近代大学校长具有的独特包容气度与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可贵的包容精神,他们才能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积极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尊重人才个性,唯才是举。现今的大学校长,要想取得不凡的业绩,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包容、实践包容,这些对于大学校长的成功治校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包容气度有助于形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在汉语中, “包容”是指胸怀宽广、豁达大度,能够坦然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和责任人,他所需要的包容意蕴应是一种与高等院校特殊的使命和文化氛围与时俱进的那种包容精神。具体而言,即是大学校长在作出决策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术科研方面,重视学术自由,学术独立,促进学术繁荣;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发展,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校园文化方面,要求国内国际专家访问讲学,促进与国际学术交流,成立各种校园学术团体,开阔学生视野。以上所述大学校长涵养包容的意蕴,归纳起来实质是要给教师和学生在追求“止于至善”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尊严、民主、自由和权益,从各方面来支持配合校长,以实现其对学校成功的领导。

纵观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史,我们能够体会到,不少大学校长因为有了包容的可贵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方针与教学改革措施,使得大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杰出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办学思想,允许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学校盛行,聘用各种新派旧派人物任教,允许各种刊物创办。在管理上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男女同校等民主的方法,在教学上提倡选修课制度,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这些措施使得当时的北大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一面旗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上述诸多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蔡元培北大期间具有包容品格的改革就是实行男女同校。1920年2月,北大招收了9名女生,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这是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1934年蔡元培回忆《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中说:“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民国)九年,有女学生要求进校,因考期已过,姑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招收女生了。”[2](P169)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实行男女同校的影响彰显了其独特的意义。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指出:“此时期中国教育领域内发生的重要变化莫过于妇女开始进入高等教育。”[3](P71-72)男女同校不仅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有所改变,也是两性教育权利渐趋平等的体现。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也是一位很有包容精神的爱国教育家。由于南开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经费紧张,张伯苓为了学校的发展,经常八方化缘筹款,其中不少旧官僚、地方军阀等也对他办教育表示了赞助。学校有些人反对接纳。但张伯苓回答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灌出来的。”

郭秉文的办学实践也更好地诠释了大学校长的包容品格能使学校发展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郭秉文在办理南高时,就形成了明确的方针,即为造就“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而定的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在1918年《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中,对“三育并举”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对训育、智育、体育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方法及实施途径。关于德育,他认为“如何能使学校为养成适于国民道德之机关,乃吾国今日教育问题中之最重要者。”[4](P87)郭秉文认为道德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有多种途径:“养成道德之道多矣,岂限于学校课程中道德一科目已哉?”[4](P88)一种途径是重视历史、文学等科目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二是强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他提倡“知行合一”,掌握了道德知识还不够,还必须付诸实践。他提出了训育的标准应是:“一品性,如知力,如情感,如意志,要皆趋于中正;二行为,如容仪,如言语,如动作,要皆趋于和平。中正、平和、明确、精熟、长远、宽厚的品质,都应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虚假的、做作的”。[5](P55)

关于智育,郭秉文提出了“以养成思想及应用能力为智育标准”。智育的内容应符合社会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智育,必须抓好教授、实验、研究、实用和参观、课程等方面。

关于体育的标准,郭秉文提出:“应养成坚强的体魄和充实的精神为标准。对于全校,则重体育之普及,对于个人,则重全局之发展,务使人人能得健康之幸福,各部皆得平均之操练。”[5](P58)学校的体育要注重从养护、锻炼、医治等方面入手。南高-东大在培养人才时十分重视体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注意体育之兴味”,“以期学生毕业后,能以强健之身躯行教育之事业”。[5](P54)“南高-东大是当时国立高校中提倡体育最早、最力的一个,为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1923年东大发起了建设体育馆及游泳池的募捐。1924年建成后,其体育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6](P148)郭秉文所提的 “三育并举”的育人方针,造就了南高-东大学生的认真学习、诚朴进取而又爱好体育的良好风气。

郭秉文的办学理念,还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突出了一个“平”字。他指出“平”是治学处世最好的座右铭,平衡才能体现完美。毕业于南高的地理学家张其昀谈到郭秉文的办学方针时归纳为“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这“四个平衡”,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提升、学科建设、人文精神、科学技术、设备更新、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国际视野等重要问题。他用平衡思想作为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的总原则,在全局观念中渗透了一种辩证的思想,反映了他思路明晰、和谐平正的办学思想,也体现了胸有成竹、包容沉稳的良好品格。

大学校长在管理中涵养包容,就能使大学生在美丽的校园时空中自由活泼地展现,并给人以长久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的熏陶与回味。大学校长的这种包容是通过许多管理活动,使大学拥有了学术活动、学术团体、文体活动等文化内涵,从而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郭秉文任校长时正是这样做的,从而实现了他对东南大学的卓越领导。

1.提倡男女同校。郭秉文受美国大学的影响,认为中国大学应使男女同等受教育。1920年,南高决定正式招收女生,并与北大蔡元培校长南北一致行动,共同开放“女禁”。这标志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理想的实现,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2.提倡学生自治,建立学生自治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自治会体制相当民主,设评议会、执行部、仲裁院三个机构,各司其职。学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讲座、文体活动,伙食、住宿等事务也大部分由学生参与管理。这种自治体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勤劳、独立、合作、互助的精神,也使校园更加和谐协调。

3.选派留学生郭秉文主张选派优秀的师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与文化。“郭校长以历届毕业生,颇有志愿留学研究高深学问者,特商请校董穆藕初捐助留学基金5万元。穆当即允许,唯所派之人,当以东南大学毕业生为限”。[5](P171)

4.聘请著名教授访问讲学,丰富校园生活郭秉文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包容品格,他认为大学不能闭关自守,要开放办学,博取世界之长,才能学到更多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他在任南高-东大校长期间,能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沟通中西,放眼世界,使得东南大学成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919年4月,他邀请美国教育家杜威来校讲学,专门讲授了教育哲学、哲学史等课程。1920年10月,英国哲学家罗素来校作关于哲学的演讲。1921年,邹秉文的老师、康乃尔大学的贝利来东南大学访问。1921年9月,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来东南大学参观考察并发表演说。1922年10月6日,美国伊利诺大学加纳博士在东大分校上海商科大学作《关于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的演说。同月,德国哲学家杜里舒博士、韦里博士来东南大学演讲。以后来校作讲演的还有美国华盛顿大学乔温博士、植物学家柯脱博士;法国巴黎大学吕留教授等。国际教育会还派美国推士博士来校开设科学讲座,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史密斯教授物理学。1924年4月20日,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来校作《中印文明》演说……诸如此类的学术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为了洞悉世界的潮流,郭秉文还组团数次出国考察西方的高等教育。如1915年他与陈容到欧美考察;1917年前往日本、菲律宾考察;1919年率团赴欧美考察战后教育状况;1923年当选首届世界教育会议副会长,并去旧金山出席首届世界教育会议等等。这些活动也使得郭秉文形成了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博大的包容精神。

二、包容气度有助于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思想自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而为这一灵魂提供安身立命之地的,惟有提供足够包容空间的理想的精神家园——大学。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说过:“一所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它是理想的场所,因为大学有大胆的、激烈的使命,要由理性的光辉来指引;因为大学充满了历史感,它教导我们,时间推翻了许多挑战性的信念;因为在其科研及教育使命中,大学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即自由的探索才会及时地更正谬误,代替愚昧,改变偶尔我们因为感情用事而认为世界是分离的、虚构的、骗人的偏见。”[7](P9)

包容的气度是一个教育家的内在修养。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前,有不少朋友劝他说,北大太腐败,不容易干好,干砸了反而有损于自身的名誉。他则表示自己去北大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正如蔡元培预料的“北大向来受思想的束缚,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哪知道旧的方面,看了这半点新的,就如洪水猛兽一样了……”[8](P297)但是后来蔡元培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排除阻力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充分表现了一个教育改革家的的勇气和魄力。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始终效仿蔡元培“学术自由”的做法。他指出:“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之北大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9](P132)无论在清华园还是在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学派并存,观点对立,性情各异,却没有妨碍学校的有效管理、教学科研的蓬勃发展和教员之间的情谊。大家和谐共处,为学校发展奉献自己。

郭秉文历来主张学术自由,他明确要求师生在校内只许做纯学问研究,不许做实际政治活动。为了学校发展,作为校长的他免不了要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但是他始终坚持学术中立的原则,不参与政治。郭秉文积极倡导师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1918年,中国科学社总部设在南京,其成员绝大多数在南高、东大任教,中国科学社依托南高、东大的图书和设备,创办学术刊物,举行演讲,建立研究机构,奖励科学发明等,为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郭秉文每年都要聘请许多国内外著名教授来校讲学,以开阔师生的眼界,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总体而言,郭秉文掌校期间,一度推行了比较开放的温和的改革,倡导学术自由,活跃学术氛围,主张学校远离政治,专心搞好教学研究。

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一直视大学为完全自由的、纯粹的学术天地,不容各种政治行为与党派势力强行横加干涉。他在北京大学任教十年,不仅在学术上卓有成就,还辅佐蔡元培教育教学改革,为北大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又涵养了他兼容并包的学术品格。他常常对武汉大学的学生说:“虚怀若谷,才能学习到踏实有用之物;心高气傲,便无涵容万有之量。”[10](P61)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武汉成为全国救亡的中心,武汉大学校园内名流纷至,各界文化人士有许多被王星拱邀请演讲或讲学。如聘请了陶因教授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请范寿康教授在哲学概论中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政治高压下,范寿康与李达敢于在大学课堂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有的两人。

兼容并包在硬件上的体现“就是有一个丰富的图书馆,武大图书之多本来在全国大学中列为第三”。[11]在教授聘用上就是只看学术成就高低,没有门户之见,不分学术流派。当校内新旧文学两派发生矛盾时,王星拱指出:“中国旧文学是根,新文学是花。有根始有花,有花而根始丽。二者相辅相成,实不应厚此薄彼。”文学院院长高翰由衷感叹: “他乃是一个立论公允,气度雍容的学者。”[12](P37)

中国近代大学对西方的学术自由理念进行了借鉴,其中蔡元培是在中国北京大学倡导学术自由的第一人。他“仿各国大学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派别,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13](P224)这种包容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此后,中国的大学校长均能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为原则,维护学术的自由。大学校长如果缺乏包容精神,对不同的派别观点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则不可能营造大学自由探讨、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大学就会死气沉沉,失去应有的活力,而逐渐落后于时代。反之,如果大学校长能够认识到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学会包容,具有像大海一样的胸襟去善待他人和事物,在学校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无疑会促进大学的发展,实现其对大学的成功领导。

三、包容气度有助于大学校长“不拘一格用人才”

大学是培养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一种特殊的场所。大学中最珍贵的资源是学者大师。大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是一群具有不同脾性、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价值观及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而广大学生是一群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常识的社会青年。为此,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为使学校师生的人格受到应有的尊重,应在办学理念、行政管理以及教学改革措施等各方面表现出足够的包容气度和精神。(当然这种包容并不是恶意的纵容,包容的同时,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约束。)

蔡元培为了把北京大学办成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实现他对北京大学的根本改造,首先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师资建设,网罗众家,选聘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他聘任师资的标准大约有五条,即要有真才实学,要热衷于研究学问,要热心于教学,最好是新派学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但由于当时中国人才缺乏,处于青黄不接的时代,很难觅得品学兼优的人才,蔡元培便综合以上五条,提出了“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的最低聘任标准。“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行动,悉听自由”;对于那些素行失检者,只要不荒废功课,“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14](P1059)亦取自由主义态度。

蔡元培首先对北大的文科进行师资改革。引进、续聘了许多新派人物。蔡元培认为文科学长不但要积学与热心,还须具有新进的思想和勇于整顿的勇气。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向他推荐说:“陈仲甫 (陈独秀)在上海主编《新青年》杂志,思想新进,才识过人,确可为青年的指导。”[15](P82)蔡元培认真翻阅了十多册《新青年》,决定聘他为文科学长。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积极宣传新思潮,迅速团结了一批新派教员,在校内形成了一个革新的阵营。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都参加了编辑工作,这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都是蔡元培引进的北大教员。

蔡元培在坚持革新、扶植新派的同时,也续聘了一批旧派人物。因为他向来主张学术自由,不同学派可以自由发展。认为那些政治思想上顽固守旧的教员,只要所教课程与政治无关,同样应该发挥其学术专长。因此,这时的北大学派林立,各种学说竞相发展。其中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的辜鸿铭、筹安会的发起人之一刘师培,以及黄侃、陈汉章、梁漱溟等人,形成了北大的旧派,不时与新派进行辩论。

蔡元培认为包容应是有限度的,是有原则性的,这个原则就是一切为了学术自由与繁荣,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包容不是对害群之马或邪恶势力的纵容。蔡元培执掌北大后,首先对北大原有教师队伍进行整顿,裁减了一批不称职的教员。例如他把流氓分子、有“探艳团”团长之称的年轻英文教员徐佩铣等裁撤出校。对那些托中国驻外使馆或由外国驻华使馆介绍进来滥竽充数的外国教员,也能顶住压力一律解聘。有一个被裁撤的英国教员甚至把他们的驻华公使朱尔典请出来进行无理干涉,蔡元培不予理会。朱尔典竟威胁说: “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蔡元培对此一笑了之,不予理会,坚持辞退那些学术水平低、教学态度差的外籍教员。经过蔡元培的整顿,北大教师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1918年的统计,全校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少数仅二十七、八岁。”[16]正是抓住了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才使北大一改过去充满封建思想、官僚习气、腐败堕落之风,而变得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对那些优秀的教师,如金岳霖、陈达、赵元任、陈寅恪等饱学之士,不仅亲自登门聘请,而且给予较高待遇。而对于不称职的教师,他不留情面地予以解聘,尤其对于不学无术借助外力来校的洋教员,他更是进行严格筛选。如有一个教授英语和拉丁文的美国教员,上课时只让学生一个一个站起来念课文,不做什么解释,引起学生强烈不满,罗家伦毅然将其辞退。对于美国大使馆的求情,他一口回绝。而他后来聘请的地质学家格利普、语言学家瑞洽兹、法学家 Quincy Wright,历史学家James T.Shotwell等均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他们来清华后,在各自的领域对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竺可桢当了十三年的浙大校长,一贯支持校园民主。1940年,他大胆起用无党无派、敢于仗义执言的政治学教授费巩出任训导长。在费巩教授支持下创办的《生活壁报》是浙大学生的一个民主论坛,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竺可桢校长在浙大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求是”精神对广大师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前浙大被誉为“东方剑桥”、“民主堡垒”,是与这位杰出的校长密不可分的。

清华校长梅贻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同水中大鱼和小鱼的关系,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关系,也就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关系。因此他努力创造种种条件,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为了实现学校的和谐,他在学校重大事务决策上采取的态度是“吾从众”。所谓“从众”并非人云亦云,恰恰相反,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他的稳重持成,总能使“三会”(行政会、教授会、评议会)很好地达成一致;所谓“从众”,即尊重教授,倾听教师与大家的意见。梅贻琦聘任教师和蔡元培一样,不论年龄、学历、职称或信仰,只要有一技之长,均可以破格录用。如华罗庚在清华大学有三次破格:破格招进学校听讲,破格将他从一个资料员升为助教,又破格未经讲师直接聘为教授。

北大时期的胡适,很注重优秀教师的选聘。1933年聘请的物理系主任饶毓泰曾留学德国,是胡适以前的学生。次年又聘任了吴大猷任物理系教授,这两人教学科研都很突出,李政道、杨振宁均是他们的学生。还有一个教员千家驹对胡适的宽容也非常感激。他毕业于北大法学院经济学,临近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他就请老同学吴晗帮忙,吴晗写了一封推荐信给胡适,还附上了他的论文。后来胡适介绍他来北大兼任经济系讲师,可是北大经济系主任赵乃博认为他不能胜任,又觉得他思想左倾。可是胡适坚决留用。千家驹非常感激胡适,结婚时还请他做证婚人。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如果长期闭关自守,必然会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落后必然挨打。那么,一个大学若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必然会逐渐丧失优势,被日益进步的社会所淘汰。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教育救国的理想与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而拥有了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与非凡的气度,也形成了他们永为后人敬仰的人格魅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综合国力大为增强,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走向开放,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大学校长。大学要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就需要其校长具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超前的眼光及改革的魄力来处理大学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复杂情况和问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学校长只有具备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教授、观点、学生、建议、理念、模式等,才能使大学具有世界一流的实力。

[1]李更生.谈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人格力量[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79.

[2]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G].文明国编.蔡元培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49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A].南大百年实录(上卷)[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悦芳.蔡元培.郭秉文办学思想与实践的比较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陈宏薇.耶鲁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8]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殷正慈.我所知道的王抚五先生[A].沈刚伯,等.学府纪闻·国立武汉大学[M].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

[11]拱君.杂谈武大[J]. 学生之友,1940,1(5).

[12]殷正慈.高公翰先生谈文学院[A].沈刚伯,等.学府纪闻·国立武汉大学[M].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

[1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4]沈善洪.蔡元培选集(下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5]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6]萧超然,沙健孙 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蔡元培学术
官方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为例
国内大学校长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以期刊文献进行的考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