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荆平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语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我看见了大海》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语言虽朴实,但读起来感人至深,朴实的语言散发浓浓的受——继父那无私的爱。如何让六年级学生体会朴实语言背后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深层次含义。为了让学生自主突破难点,我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并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逐渐融合,最终体会文本情感。在自主朗读时,我先设疑:课文并没写我去大海的情景,但课题缘何说我看见了大海?由于这是难点,我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并找出课文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进行二次品读。为了升华学生的语感,我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继父说的每一句话,体会“继父给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至此,课堂伊始的设疑在学生的大量诵读中逐渐被解决,文本深层次的含义就不攻自破。可以说,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最直接的感觉,这个感觉并不是依靠他人所能给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诵读,逐渐积累起来的。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由于它饱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遣词造句的技巧。于是,在阅读作品时,文本语言的简洁、流畅、优美、生动映入读者眼帘,读者的悲喜情怀在阅读感悟中与文本情感联系在了一起,有时,加一字或少一词,文本的意蕴就完全改变了。因此,语感培养要培养学生“潜心涵泳”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句段进行对比、揣摩,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富有变化的无穷魅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串联起作者的内心情感,作者在赞叹自然景观雄伟奇丽的同时,又将自己追求光明的情感融入到对红日的赞叹中。寄情于景是本文特色,但要让四年级学生领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切入本课,我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字句进行感悟,如有的学生抓住“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他们通过对“常常”进行品悟,感受作者观察海上日出是持续性行为,作者的语言才有说服力;又如,有的学生抓住:“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黑云用厚重的云层将天空给遮住,但太阳却奋力突围。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妙运用“镶”、“透”、“染”等动词,形象描绘出太阳奋力突围所释放的正能量。文字本是静态的语言符号,然而,当作者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时,文字不再是静态的语言符号,而是饱含作者悲喜情怀的作品了。可以说,海上日出本是一件普通的事,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它不再普通,而是融入作者深深的情感,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价值所在。
语感的形成除了品读、感悟外,反复的语言实践能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语言,并在实践中不断积淀、提升,丰富自己对语言的感觉。迁移运用是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过程,它随着文本的变换让学生感受不同名家的表达方法,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语感培养也是随着课文的变换而调整,只有抓住迁移运用的关键点,语感才能真正内化。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修鞋姑娘》采用倒叙写法,先写“我”找修鞋姑娘,接着回忆“我”修鞋欠钱的经过,后“我”继续寻找修鞋姑娘。巧妙运用倒叙写法,能设下悬念吸引读者,五年级学生写过不少人物的作文,但本文独特的表达方法如何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教师先以文章结构入手,然后抓住本文大量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的塑造方法。
总之,语感作为学生语文素养中最核心的要素,它并非“高大上”,而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东西。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紧扣教材特点,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在表达中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