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导引下的“模块教学”例谈

2015-08-15 00:51:24梅晓玲
语文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模块教学海伦建构主义

梅晓玲

“模块教学”即在教学中打通文章间的壁垒,重组教学点,以自主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方式正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倡导通过个人建构来理解世界,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笔者结合一堂研读课为例谈建构主义理论之于“模块教学”实践的引领。

一、话题导读,自主建构的基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

《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展示了两位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将这两篇文章整合成“不屈不挠”,设计话题:

话题1:海伦·凯勒和阿炳面对着怎样不幸的命运,取得了什么成就?

话题2: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影响他们的重要人物(老师、师父),结合词句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话题3:除了恩师教导,你觉得他们是凭着什么取得成功的?

话题导读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症结是知识授受的观念根深蒂固,阅读本应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旨归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多方位的对话教学。反观课堂,教师害怕放手,学生不敢言说;教师口若悬河,学生默默不语;教师不断发问,学生疲于应付……常说“让学于生”,“以学生为中心”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话题导读”为这样的学习观提供了阶梯,让学生顺梯而上,话题既是知识点,又是教学方法点,更是文章导读点。在话题的引导下,课前学生自学文本,主动与课文亲近,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而小组合作无疑给了学生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的平台。学生围绕本堂课的三个话题,在组内充分交流,彼此思维碰撞。

交流话题3 海伦·凯勒人物形象时,有学生能抓住比喻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体会海伦对知识的渴求,有学生则扣住“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感受到海伦拼尽了全力,只为了汲取知识,有些学生立刻补充“这就是如饥似渴”,还有的说:“我想到了成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是课堂的主角,相互的补充让海伦勤奋努力、自信乐观的形象一步步地丰满。作为师者的我做的只是必要的推进和适当的点评。学生是聪慧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让人物形象跃然于交流之间,当然有时他们之间也会有针锋相对的辩论,正是在这补充与辩论之间让人感受到协作共享与对话交流之于教学的重要意义,如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过程的社会属性表明知识的构建不是个体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的,而是在积极参与团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及共享来完成的。”

三、情境创设,意义建构的助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而不是为课堂的花哨而创设情境。对于《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描述是全文浓墨重彩之处,于是设计这样的情境:让我们一起用语文的方式来“听”这《二泉映月》。在抓词品句的过程中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建构起阿炳那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呼唤。

学生自由读第5 自然段,扣住语言文字去“听”三种旋律,旋律的起初阶段,学生扣住关键词“委婉连绵”、“蜿蜒而来”“缓缓流淌”等听出音乐缓慢优美,感受阿炳对二泉美景的赞叹,对师父的怀念;旋律高潮部分,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并读出了对未来的向往;学生还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阿炳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的乐声,感受他内心深处的爱。

以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中去,然而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活跃了课堂,更在于将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文本的言语中,从文字中去感受语言的美好,内心的呼唤。以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学习环境,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主体。

叶芝曾说过:“教育是为学生点燃一把火,而不是为学生注满一桶水。”期许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关照下,变语文课堂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语文课堂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模块教学海伦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小学时代(2019年27期)2019-01-11 19:03:32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职体操模块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模块教学开展的现状分析
谈模块教学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3期)2016-02-26 10:22:52
点亮生命
海伦·凯勒的故事
假如我是一片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