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军
近期看到两个画面,感触颇深。画面一: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如一片树林,课堂的活跃度十分高。画面二:六年级学生端坐于课堂内,举手学生寥寥无几,回答问题时,胆颤心惊,如过独木桥。学生们怎么了?语文课堂上的活跃程度竟然与学生的成长成反比?还是我们的语文太难了?这一现象有些普遍,但我们绝对不能漠然视之。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鲜活的学习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展示,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很关键,既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又要呵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文书中的文章,而应以此为基点延展开去,为学生巧妙地搭建发现“语文”的平台,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视角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去寻找秋天的足迹,感受秋之美;课中,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收获;课后,以秋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品读关于秋天的诗歌、美文,在品读中感受秋之静美,静享秋的诗意;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感受秋之绚烂,品味秋的丰硕;或是弹奏关于秋的乐曲,或是唱响秋天的歌谣,采撷秋的音符,与秋天来一场私密约谈。由此一来,一篇课文的收获变成一类文章的收获,进而变成看、听、感等多方面的受益,学习语文收获了有内涵的快乐。
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有着“大语文”观,有着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的意愿,相信,在教学中还会有更多、更有特色的方法。学有所悟,学有有用,恰恰能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作为,那么学习的快感则会在心田涌动。
我们常会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需要结合学情,放慢步伐,从学生的视角看学生的语文学习。
曾将一堂《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的教案用于自已的教学中,虽然课前也进行了二次备课,但还是发现学情不一样,一些问题的处理也不同。当讲到“作者闻声寻人见到了这位质朴但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后”时,我让学生看看这两处外貌描写,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公开课上,学生能一下子回答得十分到位,可在教学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停留在对这个老人外貌给人什么印象来答,我想,是否这样的提问对于我班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呢?于是引导学生留意了第二次外貌描写中的“仔细打量”,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立即就说出:“第一次是粗粗地看,第二次是仔细地看。”教到这里,我忽然想,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时学情不同,同样的问题也要分解开来,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必要时可以进行递进式的提问。
教学时教师既要回头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语文学习,有时还要帮学生“站高”去看一看,给学生恰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觉得自己“跳一跳”也能达到预期目标,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事半功倍。
教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行进在教育教学的大道上,应不时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同时也要不断汲取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注重讲授的时效性。一堂课四十分钟,如果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则成了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效率怎会提高。据专业人士调查,一堂课中,最佳的讲授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更多的时间应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
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合作探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同时,又能以“小手拉小手”的形式达到学生齐头并学的效果。很多班级中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合作时不能只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交流,否则会成为较为优异的学生畅所欲言,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仍然是位好“听众”,这不能称之为合作。可以在小组中设立小组长,老师设计合作学习单,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这样小组合作则落实到每个学生,效果更佳。
注重学生的展示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教师都应为他搭建展示的平台。特别是语文课堂中,更需多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境,感受内涵,充分展示。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如小组汇报、情境表演、感情朗诵等,从而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鲜活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