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片断与反思

2015-08-15 00:51沈晶晶
语文天地 2015年15期
关键词:自然段火星科普

沈晶晶

说起科普文,我们不由地会想起“枯燥”两字,说到枯燥,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对科普知识不甚了解。课文所讲内容往往离我们日常生活太远,常让我们望“文”兴叹。很多时候,课堂上会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怎样使科普文教学也能有语文味,也能有情趣呢?现以科普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来谈一谈。

一、小组合作,掌握方法

[教学设计]

我们人类充满了探索欲望,总会从已知的现象中诞生新的问题,促使自己去思考。下面我们就紧紧围绕“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这两个问题来展开学习。

(分步出示学程单:1.默读课文第3 -5 自然段,思考:火星上最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文中讲了几种来源?提炼关键词;2.小组交流,组长汇总,找出最重要的词写在纸上,准备向大家介绍。)

(出示第3 -5 自然段)交流:请一小组组长上前讲,组内组外互相补充。

小结:这么一提炼,我们就很清晰地看出火星上的水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火星外部,受外部含水的彗星和陨石碰撞,火星得到了水。二是来自火星内部。火星自身含有水的矿物在火山爆发时分离出了水。同学们,读书就要这样,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提炼出重要信息,把长文读短。(板书:抓关键词,提炼信息)

刚才我们学习了3 -5 自然段,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让我们再接再厉去解决第二个问题:火星为什么没能留住水呢?

(出示学程单:1.默读课文第7 自然段,圈画关键词,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火星没有留住水的原因;2.小组交流,得出一个最简洁的答案,选派代表回答。)

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紧紧围绕课文中的两个设问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一方面意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这期间,我让学生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先自学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巡视时,我发现合作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有的组员说漏了一些重要的词语,其他组员发现了就马上指出并说明了理由。小组内得出结果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类似画图表的方式介绍火星上水的来源,其他小组再给予补充。这样,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关键词,也能比较清晰地用自己的话介绍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从中,学生不仅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也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提炼重要信息”的学习方法,接下去再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另一方面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将理解外化为语言,还要将课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组内组外的交流补充使得学生的语言不断得到完善,语文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开展活动,点燃激情

[教学片断]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这篇科普文具有说明文共有的特点:用词准确、严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咱们来开展一个“我问你答”的活动。先找找文中还有哪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然后“东西半球”我问你答,比比看哪半球既善问又会答。

东半球(兴致勃勃地):我想问:在“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这句话中,“也许”能去掉吗?

西半球(胸有成竹地):不能去掉,“也许”表示可能,“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是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词反而违反了科学性,所以课文用词非常准确、严谨。

东半球:你的回答完全正确,我给你们打十分。

西半球(发起挑战):东半球请听题,在“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有能留住呢”这句话中,“可能”可以换成“一定”吗?

东半球(毫不犹豫地):不可以。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用“可能”更为准确、科学。

通过带有辩论性质的探讨,使每个学生都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兴趣盎然,我也饶有兴致地观看着。我欣喜地发现活动真的使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也营造了课堂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学生在互问互答中还进一步感知了文本语言的准确严谨。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话:“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的确,活动将学生的激情一下子点燃了,而激情一旦被点燃,他们在课堂上精神会更振奋,情绪会更高涨,注意力会更集中,发言会更踊跃,思维会更活跃,观点会更异彩纷呈,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

三、想象说话,品味语言

[教学片断]

师(故作惊讶):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说明文除了用词准确、严谨,还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生寻找,品读)

生1:我觉得“四处游荡”这个词特别有意思。

师:读读这个词,再联系上下文,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像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似的漫无目的地东走走,西走走,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别人。

师:对呀,读这个词能让你看到画面产生联想,所以说这个词很生动很形象。还有哪些语言也让你觉得很生动很形象?

生2:我觉得“咆哮”这个词生动形象,我仿佛看到洪水瞪圆了双眼,涨红了脸,愤怒地大吼大叫。

师:听你一说,洪水可怕的样子仿佛也浮现在我的眼前。看,“咆哮”这个词用得多形象呀!

生3:“集体大逃亡”这个词也很有趣。读了这个词,我仿佛看到许许多多的火星气体在争先恐后地逃亡,大家跑得飞快,生怕不能离开火星。

师:当时的情景真有趣。谁也能来说说你平时看到过的集体大逃亡?

生:看到鲨鱼过来,鱼群迅速集体大逃亡。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刚刚说的这些词语都拥有人的情感,人的性格,用上它们来说明火星,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与火星之间的距离,让人觉得很亲近,很喜欢阅读。

此文语言简洁、科学、严谨,但不乏味,源于文章中多处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比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将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说得有趣生动,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教学中,我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体会到拟人手法的精妙,感受语言的情趣。

吕淑湘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确实,灵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科普文的教学就会变得和记叙性的美文教学一样充满光芒和活力。

猜你喜欢
自然段火星科普
玩转火星
科普达人养成记
火星!火星!
秋天
科普漫画
美丽的秋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