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研究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创设有效性思维

曹 铀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卡尔汉就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三维训练目标。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问题缺乏吸引力,教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惑而去提问,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缺少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提不起兴趣,自然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再如,课堂中提问过多。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学生却受益不大,甚至有的学生产生“问题厌倦症”,没有学习积极性。另外,还有提问急于求成的情况。教师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回答不能准确到位,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有的老师习惯于喊几个优等生回答,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样就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如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启发想象等手段,带动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感悟。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送别歌》,伴随着宛转悠扬的乐曲适时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纷纷发言。由于班上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继续问他们:“你们跟亲戚朋友告别时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跟朋友家人告别时难舍难分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大家结合自己当时的情景踊跃发言,不少孩子甚至眼睛噙满泪水。这样学生们就对课文表达出的依依惜别之情有了较好的感性认识,通过符合课文主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为下面的诗文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准确把握最佳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假如教师没有拨云见日的点评,没有不露痕迹的引导,学生自然就没有思维的挑战性,不能经历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愤悱”之境。故而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文本的理解乃至于三维目标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

《爱如茉莉》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教学时我若有所思地问:“幽香只能用鼻子来闻,怎么钻到心中呢?钻到心中的是什么?”教师利用质疑这一环节的有利时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组认真讨论,最终懂得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真正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可以温暖人们的心。真爱无言,大爱无声,要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

三、联系实际灵活应对

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将问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教学课文《“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在讲读父亲说的“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父亲为什么要求‘我’把钓到的那条特别大的鲈鱼放回湖里去?”理解这个问题与弄懂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系密切,但我班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少孩子学习基础不好,因而大家普遍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语气坚定吗?这条鲈鱼有什么诱惑力?可父亲怎么想的?父亲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这样通过启发思维学生就比较容易从整体上理解父亲的话,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以问题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甚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小语课堂教学才能增强有效性。

猜你喜欢
创设有效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