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高中历史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2015-08-15 00:51王志会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

王志会

(河北省承德县六沟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还在流行,因为这种方式很具有短期效应,对于我们急功近利的追求,容易把学生培养成读书、考试的机器,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效应。如何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这才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我在这场“革命”中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激“活”历史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一、培养兴趣“问”起来

以往历史课堂总是“一言堂”,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新课改的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给学生充分“问”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古代亚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国”时,我曾提到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这时学生兴趣盎然,问题不断,“为什么美国要打伊拉克?”“美国为什么会说打谁就打谁,难道没有人管吗?”“美国才几百年的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强大”……这时的我真的被学生的兴趣打动,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一些疑问,笑着听他们的“你一嘴,我一嘴”,接着说“想知道吗?那就必须学好历史。”表面看来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但我发现并让学生表现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再如,一般传统教学的导语倡导简而略,但教学中有时我会故意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问”。在学习“经济大危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知道美国总统有哪些吗?”学生踊跃发言,有个同学说出了“艾森豪威尔”,问题一连串而出,有学生发生疑问,我及时把疑问交给学生,变学生问我为学生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我简而略的告之,适时收“问”。学生的学史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

二、激活思维“动”起来

在具体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就是说,通过我们教师的行为,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比如,讲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图示来显示其关系,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用数学上的交集来显示,增加同学们思维上的直观性。让同学们认识到政治和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解要抛弃两种错误观点:第一,中国社会变成一半是半殖民地—半是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社会变成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教师要引导同学不能把两者截然地分开,同学们就会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情绪活跃。还可以继续激发,放飞思绪,张扬想象。就这样启发诱导,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绪,这节课肯定会出现一个小高潮。学生的思绪就象放飞的风筝,但线却攥在老师的手里。

三、激活课堂“转”起来

现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工具虽然不少,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能使用的还是以教材为主。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它,让它使学生脑筋“转”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1.善于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性知识。在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在学习“希波战争”时,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看古代波斯控制的地区有哪些,学生不难发现它是曾跨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性知识不少,关键是教师启发引导到位,可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性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和思考,只有让学生亲自思考才能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探究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四、自主活动“动”起来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运用和创新,给学生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是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一般情况下,课堂学习中或学习终了可让学生出题并找学生答题,这时学生所编试题有一定局限性;另外还可预先布置给学生,让其出阶段性试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并尽量突出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2.发表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要有教师大胆地鼓励,细心地观察,适时地引导。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看到有些学生要发问,就让其张口说话,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引导学生课堂上提出质疑而引发争议,并鼓励学生奉胆推理和假设。如“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面对经济危机,你怎么办?”,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从而提高创造力。

3.深入研究,学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课题深入研究。如走入社区,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设的成就;进入素质教育基地体验科技进步给人类的巨大影响等等。同时还可以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录相等,结合自己实际写观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鼓励学生“问”倒自己,超过自己,并能做到以此为荣,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采摘更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新历史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