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3)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中,“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执政党建设体系架构,推动了转型期我国社会稳定的构建。
江泽民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发展的价值地位、政治定位。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1]这就预示着,他在党内确立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战略命题,明晰了党内民主发展的价值地位;在党外确立了“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策略命题,明晰了党内民主发展的政治定位。基于民主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内在关系,党内民主、人民民主都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去构筑社会稳定的坚强防线呢?对此,江泽民着力强调了两点:
江泽民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的推进民主制度化思想,突出了要通过强化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来真正保障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在他看来,党的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健全与完备是维护党内、社会稳定的强大规范机制。为积极稳妥地发展党内民主,防止党内民主激进发展、或原地踏步所引发的党内、国家与社会不稳定,江泽民明确提出:发展党内民主的重心是“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3]同时,党内民主制度化向人民民主、社会民主领域内的延伸,就意味着要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如此以来,民主有了制度保障、制度规约,就能够在自觉理性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命题,或曰“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样一种“先党内、后党外”的民主政治发展顶层设计、逻辑规程,从根本上讲有助于社会稳定构建,是江泽民从党建视角为维护社会稳定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开拓。
1.党内民主相比于人民民主具有更久远的历史积淀。一般认为,党内民主发展是自我们党1921年7 月成立以来就已经展开了,至今已历时94 年。在94 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党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成型的党内民主发展理论、许多宝贵的党内民主发展经验、可操作性的党内民主发展做法。事实上,初步完成了对党内民主发展的理论建构、价值建构、实践建构。我国的人民民主发展,确切地说是从1949 年10 月建立新中国、开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而开始的,至今不过是66 年。所以,人民民主较之于党内民主而言,尚属于年轻的。因此,相比于人民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发展的历史积淀、先发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带动人民民主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2.党内民主相比于人民民主具有更高的发展水平。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际看,党内民主相比于人民民主而言,已经呈现出更高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
从支撑民主架构、民主发展的人格化主体看。众所周知,党内民主发展的人格化主体是8600 万党员。党员属于社会上的先进分子,党员群体是一个典型的精英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整体素养、政治觉悟等较高,对民主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也比较到位。支撑人民民主发展的人格化主体是13 亿多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异,或者说是参差不齐、个性化差异很大,不同群众对民主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党员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人格主体,相比于人民群众作为推进人民民主发展的人格主体,显然具有综合能力素养上的比较优势。这就同时意味着,党内民主较之于人民民主应该具有更高的发展水平、党内民主完全有理由走在人民民主发展的前面。
从逻辑上讲,着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保持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合理秩序,依靠民主本身内含的整合功能、协调沟通功能、民怨释放功能之发挥,从党内稳定到社会稳定的一套内在相通的维护机制,也就都能够得以建构和运行起来。在此基础上,保持和维护党内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也就成为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江泽民主政时期,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上迈出实质性步伐。1992 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建构形成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布局方案。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它特别强调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质上是适度干预的市场经济。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市场与调控两手抓的过程中,公共权力以价格控制、行为监管、价值导向等形式在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有时也不自觉地涉足到中观、微观经济领域。一旦涉足到中观、微观经济领域,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受市场交换原则的负面驱使,有些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在自我约束下降、外部监督缺失乏力的情势下,往往会陷入以公权谋私利的泥潭,并且越陷越深。其结果是,在以权谋私、以权谋钱、以权谋色的罪恶勾当与非法交易中沦为腐败分子、变质分子,推波助澜了党内腐败的发生发展及蔓延。
事实确实如此。在我们党领导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党员、干部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金钱观念、物质欲望全面解放和觉醒,围绕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怪圈,党内腐败一度呈现出高发、频发、群发、烈发的严峻态势,基于公权私用、公利私吞的党内腐败愈演愈烈,引起全党关注、全民关注、全国关注。
面对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严峻的腐败形势,为加大反腐败力度、彻底根除党内腐败,江泽民强化了我们党对腐败与反腐败的理性认知,明确提出了“腐败不除,亡党亡国”的重大命题。1993 年8 月,江泽民在十四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
从本质上讲,“腐败不除,亡党亡国”,这是对腐败危害性的最严重估计与定位。从反腐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来审视:基于江泽民关于腐败会导致亡党亡国的结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旦走到了亡党亡国的边缘,同时就意味着社会动荡、社会混乱。在此境况下,社会稳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腐败会加剧社会不稳定,反腐败、根治腐败则会造就社会稳定,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公理。从这一简单的逻辑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江泽民立足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腐败与反腐败博弈而提出的“腐败不除,亡党亡国”命题,无疑是其维护社会稳定思想的政治化表达、迂回式呈现。
江泽民对我们党自邓小平以来所创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的发展与拓展,为其充实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从而丰富、完善了党的思想路线。
2001 年,在纪念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在强调以发展的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时,首次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概念,并且初步阐释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要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5]在此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深刻地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由此,也就明晰了与时俱进所涵盖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内涵要义。
为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6]
就江泽民提出的“与时俱进”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的关系而言,能否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能否自觉做到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源头性问题。因此,要维护社会稳定,首先就要统一民众的思想,保证民众思想的稳定。从这样的逻辑规程来审视: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统一民众思想、实现民众思想稳定的,进而在实现民众思想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构社会稳定。其内在机理就在于:第一,与时俱进将引领社会、群众以发展的眼光、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处理问题,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基于停滞不前、自我封闭、思想认识滞后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第二,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基于处理问题凭借老一套办法经验,固守传统、留恋过去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第三,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基于沉迷、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圈子不能自拔,从而不能自觉以更加宽广的眼界看问题,不能主动站在全局高度、战略高度、整体高度看待分析问题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江泽民从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抓好基层党建的基本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重大命题。这就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事关党的自身建设基础稳固,事关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基础稳固,事关党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地位上去审视与定位。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建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深刻地指出:“如果党的基层组织统统都淡化了,我看总书记就一定会变成‘空头司令’”;“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最后,我看我们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可见,在江泽民看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保持党的组织体系稳固、展示党的肌体活力。
江泽民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就必须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与功能发挥好、把基层党的建设真正搞好。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7]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
就基层党建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而言,江泽民从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入手,高度重视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巩固扩大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的。我们说,社会稳定本质上是基层基础的稳定,没有基层基础的稳定,没有一个个社会基层组织、社会群体、社会群众的稳定,整体的社会稳定就会失去其基础,也就难以保持和维护稳定局面。而在党的领导已经全面渗透进去的基层社会,社会基层组织、社会群体、社会群众共同构成的基层社会稳定之维护,根本地又要依赖于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主导引导作用、团结凝聚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党章明确定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8]基于上述逻辑意义,江泽民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生命攸关高度重视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的建设,这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和实现而言,无疑是基础性、本源性的。
一般说来,好的社会风气,造成好的社会氛围;好的社会氛围,是社会稳定构建的环境支撑。因此,社会稳定的实现,需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引领。而在我们党是领导党、执政党的政治生态中,社会风气与党内风气又是紧密相关的,党风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演进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党内风气正,社会风气就正;党内风气不正,社会风气也好不了。从这样的逻辑规程上来透视,社会稳定的实现就与党内风气产生了关联性。良好的党内风气,总体上有助于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之营造。
在营造良好的党内风气方面,江泽民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三讲”要求,并依此为主旨领导开展了“三讲”教育。1995 年11 月8 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明确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9]同年11 月25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的评论员文章,为开展“三讲”教育造势。1996 年10 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认真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整个“三讲”教育活动,集中于1998—2000 年展开。
“讲政治”,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风气;“讲学习”,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的学习风气;“讲正气”,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的领导风气、工作风气、生活风气。第一,在江泽民看来,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统一。第二,为了做到讲政治,江泽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既要学好学透党的基本理论,也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经济、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只有理论上不糊涂、思想上不模糊、知识上不贫乏、专业上不外行,才能真正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才是真正的讲政治。第三,要做到讲政治,更要坚持讲正气。江泽民认为,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自觉坚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丧失革命的斗志;自觉做到不怕鬼、不信邪,坚持真理,维护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不良倾向和邪恶势力作斗争;自觉做到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在灯红酒绿面前不迷眼,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
通过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按照“三讲”的原则要求,真正反思、梳理、整合、优化了思想政治风气、学习风气、领导风气、工作风气、生活风气,在党内树立和营造了清风正气。这种清风正气,随着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进一步延伸到社会上,影响和规制了社会风气的发展轨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风气的好转,就为社会稳定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使得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据此得到了保持与稳固。从这个意义上讲,江泽民关于“三讲”的思想,对社会稳定的保持与维护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以党的建设推动、实现社会稳定的典型形态。
[1][3][5][6]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0、570、282—283、538.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4][9]江泽民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483.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