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究

2015-08-15 00:44于广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于广霞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公共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228)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在校期间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教育的关键阵地,务必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高校自身既要做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学习内化,起到身体力行的引导作用,又要更好地承担起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使学生能够熟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渐内化为自我的深层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最终形成大家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新风尚。

一、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境界看: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具备一种核心的价值精神,用以维护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诉求。如若缺失这种民族精神,那就会使整个民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不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继承传统、适应时代需求的核心精神,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环节。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决定未来社会的整体素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核心认知直接决定未来整体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在高校校园内,我们能够利用诸多有利条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教育,着力使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为未来社会打好思想理念基础。

2.从国内发展大局看:我们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新的改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一些不良道德思想和价值认识逐渐浮现,部分人出现思想滑坡、崇尚享乐安逸、过于追求现实利益、物化生活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入手,对大众进行最基本的思想价值教育,形成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非常必要的、紧迫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避免各种不良思想侵入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牢牢把握好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思想意识,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国之大计。

3.从世界发展的大格局看:各个国家的竞争越来越复杂,整个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越来越激烈。作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来说,我们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经济上合作、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状态,敌对势力一直不间断地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同化渗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对各种敌对势力对人们进行思想渗透、同化颠覆的重要应对措施。高校是各种敌对势力进行思想颠覆、意识同化的主要对象,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重要的理论阵地和人才基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民族复兴做好思想准备。

4.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我国的重要稳定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安定的重要思想认知,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和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价值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引导权。高校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能够明确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具体价值目标,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就总体而言,高校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理论号召和伟大倡导,在加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内化的同时,组织各个部门和教学单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播和教学。在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中,大学生努力寻求和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真理性价值,这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过程。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价值追寻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已存的问题和既有的困境。

(一) 从高校方面看:认识到位与贯彻不力并存

1.过于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忽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在精神层面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社会大众文化背景下,多元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社会上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作为半社会化的高校,也在这些变化中悄然发生了转变,在高校校园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例如,有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缺失,个人主义盛行、相互攀比物质层面的表象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升、过于实际的考虑而入党动机不纯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过于物化俗化等等。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而忽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往往以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过多的重视专业教育,而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到次要地位。也正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导致不能有效地遏制高校校园内蔓延的各种不良思想,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到位。教育部、中宣部明确规定的高校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主阵地。但是,一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大学生只是凭空地接收很多枯燥的政治理论,而没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此类课程全部都是虚无的、不实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在下降。其结果,教师疲于教,学生疲于学,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二是高校辅导员的引导力度不够。辅导员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纪律和就业,往往忽略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取向的问题。

(二) 从大学生的价值观看: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性和模糊性突显

1.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方面存在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构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在社会大环境的渗透和影响下,已经显现出价值选择多元化的趋向。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大众文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在价值选择上更多地向物质层面靠近。受此影响,高校校园里不乏一些过于物化的行为。一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日渐趋向物化实际,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也更多地注重社会赞助、广告效应等等。二是很多的大学生强调个体意识而忽略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三是在价值选择上,诸多矛盾现象并存。在道德认知和具体行动上,德行矛盾明显;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上,认识与实践矛盾明显;在崇高理想和具体现实中,理想与现实冲突明显等等。究其根由,在传统的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大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道德文化认知。另一方面,在新奇的社会变化中,大学生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文化理念,其中不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悖的东西,由此产生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和差异。

2.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模糊,缺乏坚定的政治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新的文化资源获取的便利渠道增加,人们接触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包括在校大学生,都是新的社会文化辐射影响的受众主体。这些蜂拥而入的思想文化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取舍和具体实践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形下,面对改革攻坚期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时,高校大学生由于没有成熟完善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往往更多地看到一些负面的东西,将眼光局限在暂时的困境里。因而,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发生动摇,极少数甚至对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等产生了质疑。虽然从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下,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爱国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对世情、国情和社情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不够成熟、稳定,一旦心中完美的认知遭遇现实的困境,甚至会发生颠覆的认知变化。

三、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一) 以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目标为前提

从思想道德最基本的层面来理解,价值目标就是指人内在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价值选择的指向性目标,它解决的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最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与错误的、歪曲的价值目标相对的,它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出的最符合实际要求的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学生必须具备科学的价值目标,否则,在社会实践中行为容易走向歧路,从而背离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探索,促使大学生在平时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系统的、完善的价值目标,从而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价值理念,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必备的科学价值认同为重点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认同感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须具备的一种价值认同情感。当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大都能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心理活动和指导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受自身阅历、实践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制约,很多大学生尚不能做到深入把握和全面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深度的价值认同感欠缺,也就不能全面地科学地把握社会价值选择问题,从而表现为内在思想认知和外在实践行为的差异。为此,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等等,从而逐渐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理念和原则尺度,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生活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定位和价值选择,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大学生就能够自觉理解接受、自愿遵循并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对自我的学习生活、未来的工作生活以至社会大环境的形成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线,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到重要的位置,学校其它部门予以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实践已充分地证明: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德行兼备而德重之。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身体力行,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化为自我的精神追求,给大学生做好表率和示范。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核心价值主题,深入系统地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着力使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基本要求。三是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使课程模式具有灵动性和多样化,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奠定基础。

2.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凭借自身独特的工作条件,与大学生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就此而言,其言行的表率作用超过其它科任教师。因而,一是辅导员要带头深入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并将其辐射到自己的学生身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二是要联合学校团委、学生处和学生会等部门,在大学生日常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从而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什么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什么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逐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共同的道德认识,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成为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力,。

(二) 着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量的事实已充分地说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为此,高校要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一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能动作用,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型和实践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建设公益性社团等。二是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生演讲、名师讲座和学术征文活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扎根基层,深入体验生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培育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的魂之所在。一是教师要身体力行,起好表率作用,时刻走在大学生的前列,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大学生要从尊师爱校、好学认真做起,勤俭自强、团结友善,养成良好的学风。这样,就能使融入其中之人能深深地感悟到校园文化的启迪和洗礼。

(三) 积极营造清新的网络环境

信息化大时代下,我们每一个人基本都是网民的一份子,而高校大学生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与20 世纪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不再单纯地从课堂的学习和传统的新闻媒介中获取信息,而是从互联网这个大通道里获取铺天盖地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不同于传统途径获取的信息那般纯净,而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假难辨。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必然现象,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扩充知识面、打牢专业基础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和鉴别能力,才能在复杂、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正能量,不至于因此迷失人生方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和目标,一是需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目标和价值选择,增强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二是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继续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持续整顿网络市场,杜绝不良的网络信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高校要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网络中时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从而造成一种声势,让广大学生在强大宣传和潜移默化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四是高校有关部门要注重从大学生群体中发掘更多的榜样人物,彰显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好人好事等,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弘扬,树立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的楷模,使大学生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和重要性,明确“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专心于学业,强化自身修养,力争做一个能力和道德修养均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和社会人。

(四)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从现实看,高校大学生往往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不足。为此,一是高校要立足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接轨,进行更加现实的自我思考和人生规划,使自我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目标相融合。目前,高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都会安排适当的课外实践教学,比如,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等;去公、检、法等国家执法机关参观调研,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去学校周边农村地区深入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为明显。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高校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因为社会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大学生只有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入心入脑,最终化为合格的社会行为和品格。

[1]王金华,张炼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教育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黄玉桃.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曹喜龙.刍议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J].前沿,2012(24).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