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双苞,齐放方为美

2015-08-10 20:45:52翟玲芝
新课程·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阅读

翟玲芝

摘 要: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即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读”与“写”可谓语文教学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如今的“读写结合”却存在着有其名却无其实的弊端:对“读写结合”认知不足;对“读”与“写”的结合点比较迷茫。读与写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的结合方式可因地制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浓厚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畏难的痛苦心理,还有利于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读写结合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便热衷于“读”与“写”。诗圣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与“写”关系之密切。如今语文教学沿袭了祖先高明之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专家对于阅读和写作也有自己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早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对“读写结合”存在误解

1.目前对于“读写结合”的认知存在着诸多不足

崔峦先生曾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互为因果、互为哺育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其不能忽视阅读对写作有的放矢的影响,以及写作对阅读的激发作用。然而却有部分同仁过分强调“读”,抛却了“以读促写”,这样便让文本阅读与自我写作割裂开来。早有论者指出:“现行教材更多的是将阅读和作文分开设置,通常是每单元之后进行作文教学。在阅读部分注重文体分析,而单元后的作文注重作文技能的训练,往往与阅读部分无甚关联,读与写处于分裂状态。”即使有人注意了这点,依然是形式化过于浓重,从而丢失了实质意义。《金岳霖先生》通过若干小事情写出了大人物之大(大人格)之真(真性情),学习此文重在细节描写。一教师讲授此文,课堂多数时间是领着学生鉴赏细节,仅余留五六分钟时间实战演练——仿写细节。如此施教,未免有些避实就虚,本末倒置。唯有实实在在地写,保证质量地写,彻彻底底地写,方为上策。

2.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却难以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

如何架起“读”“写”两者之间的桥梁,需要找准两者之间最稳固的支撑点。笔者认为,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编写都比较重视单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单元以思乡为主题,不妨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写一写自己的故乡。老舍的《想北平》语言朴实纯净,正是故乡一处处毫不起眼的小事物,才让人体会到情感之浓烈至深。充分阅读此文,并真切感受作者的那份深挚情感,学习作者表达热爱故乡之情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然后进行自我创作。《前方》由实在意义上的故乡转而为精神家园的找寻,阅读此文,让学生思维开启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模式,进而写出富含人生哲学的文章便不足为奇了。只要读写结合的“点”选择得好,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结合、文意兼得”的目标。

二、实施“读写结合”的方法

1.无限遐想,以写入文,以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写来激发阅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以独特的视角描写江南冬景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江南冬天景致的无限热爱。阅读完第一节关于北国人们过冬方式的内容,教学时可以设定一个环节:“北国的冬日人们似乎过得有滋有味,那么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江南的冬天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提笔记录下思绪的印迹,瞬间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强烈兴趣。“写”哺育着“读”,“读”带动了“写”。

另外,文章续写、扩写、补写都属于该部分。若能让学生在充分读通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加以练笔,效果必然甚是可喜可观。

2.模仿练笔,可仿结构,可仿技巧,亦可仿境界

“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这是语文界公认的真理。既然是例子,就是用来模仿的,模仿好了,对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有帮

助了。

(1)借鉴课文写作技巧

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具体学习内容——比如句式、修辞、写作手法等,进行写作技巧的模仿练习。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读书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写作技巧的模仿,就是要学生领悟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在不断的阅读领悟中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第2节排比句的运用,甚是精彩。课上可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换一个人物,运用该手法进行仿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变人物描写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的弊端。再如,司马迁写作《史记》有一大特点,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各个人物各有不同,活灵活现。其最主要的一个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无一处赘余,多则嫌多,少则嫌少。是故在学习《史记选读》之时,便可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手法来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

(2)效仿课文写作境界

以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为例,中学生写这种题材的作文,往往会写某一方景物的优美之处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别无他意,以致过于肤浅,主题难以升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写景抒情散文可以写到什么境界?难道只是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喜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荷塘月色》为例,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考查它的主题:朱自清生活在黑暗动荡的时代,内心惶然若惊,而荷塘月色正是暂时可以得到内心解脱、获得心灵休憩的地方,仿佛游离于现实的另一方净土。由此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写景抒情散文不仅仅只是写一处景物,而是把景物当成最能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一个生命体或一种境界来写。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才意蕴深厚、境界全出。

以上几点仅是举例,除此之外,还有写读后感、驳论、与文中人物(或事物)进行精神对话等诸多方式。

语文教学实行“读写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浓厚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畏难的痛苦心理。在对文本的解读和作者的对话中,唤起自身乐意去尝试的愿望。同时也让他们觉得有法能依,有法可依,从而有事可写,有事能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写道:“与文本展开对话……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教材中的经典范作作为参照与资源参与到学生精神构建过程中,更有利于學生形成一个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徐飞.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1).

[2]刘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3]吕叔湘.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原载剧本,1982-10.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写作阅读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25:04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9:54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2:30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9:29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