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8-07 11:34凡兰兴樊卓思
桂海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意愿影响因素

凡兰兴 樊卓思

摘 要: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文章基于广西366农户的问卷调查,应用回归模型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81%以上的农民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生态农产品价格高、少用农药化肥、国家政策支持、邻居生产行为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影响显著。应采取加强农民教育、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激励政策、树立生态农业生产典型等多种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生态农业;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2-

生态农业不但可以维持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我国粮食安全长期目标的实现[1]。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保障。因此,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然而,农民是生态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如何,对生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课题组于2014年7-8月对广西3县1郊区366农户(民)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及数据特征分析

1975年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之前,会综合自身的价值判断,考虑别人可能会产生的看法及社会规范。1985年由“理性行为理论”与“多属性态度理论”结合发展而来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通过“个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三个变量可以测量人的行为意向。一般来说,个人态度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别人越支持,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本次调查主要是考察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受“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劳动强度大”、“产品产量低”、“少用化肥农药”、“产品售价高”、“减少环境污染”、“技术水平低”、“国家政策支持”、“邻居生产行为” 10个因素影响的认可程度。调查问卷中,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2种程度,将农民对“资金不足”等10个影响因素的认可程度分为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不太认可、很不认可5种情况。

本次调查的3县1郊区,每个县(郊区)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答卷366份。接受调查的农民女性占62%,男性占38%;年龄45岁(含)以上的占71%,45岁以下的占2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家庭常年劳动力1人的占51%,2人的占40%,3人及以上的占9%。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297位农民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占接受调查农民人数的81%。农民对“资金不足”等10个影响因素的认可(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情况是:农民对“邻居生态种养”的影响认可人数最多,达260人,占接受调查人数的71%,然后依次是产品售价高(237人,占65%)、国家政策支持(223人,61%)、技术水平低(153人,42%)、少用化肥农药(150人,41%)、经营规模小(143人,39%)、产品产量低(132人,36%)、劳动强度大(125人,34%)、减少环境污染(117人,32%),认可人数最少的是资金不足的影响,只有106人,占接受调查人数的29%。农民对10个影响因素的不认可(很不认可和不太认可)情况是:农民对“资金不足”的影响不认可人数最多,达130人,占接受调查人数的36%,然后依次是产品产量低(121人,33%)、减少环境污染(102人,28%)、技术水平低(99人,27%)、劳动强度大(95人,26%)、经营规模小(95人,26%)、少用化肥农药(95人,26%)、国家政策支持(77人,21%)、产品售价高(72人,20%),不认可人数最少的是邻居生产行为的影响,只有59人,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6%。见图1。

二、分析模型建立与变量统计描述

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不愿意赋值为0,愿意赋值为1。解释变量中,女性赋值为0,男性为1;年龄45岁以下为1,45岁及以上为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1,初中为2,高中或中专为3,大专及以上为4;家庭常年劳动力1人为1,2人为2,3人及以上为3;10个影响因素的测评结果,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不太认可、很不认可分别赋值为5、4、3、2、1。根据数据及变量的特征,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y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α为回归截距,βi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xi为解释变量,u为误差项。模型变量统计学描述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平均值为0.8115,这表明,总体上农民是愿意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民对影响因素认可度较高的是邻居生产行为、产品售价高、国家政策支持,认可度均值分别为3.6757、3.5135、3.4595;然后依次是技术水平低、少用化肥农药、劳动强度大、经营规模小、减少环境污染、产品产量低、资金不足。这与前述的农民认可率与不认可率高低的排序基本一致。

三、模型运行结果与影响因素讨论

运用 SPSS21. 0 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模型中有5个因素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其影响的方向、具体影响程度及显著性分析如下:

(1)农民文化程度。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641,显著性为0.012。即农民文化程度每提高1单位,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概率增加0.641单位。农民的文化水平属于农民自身的条件,属于知觉行为控制内在控制因素。文化水平通过影响农民的行为信念从而间接影响农民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行为意向和行动。所以,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发展生态农业。endprint

(2) 产品售价高。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596,显著性为0.013。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问题。目前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品质好,得到商贩的青睐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农产品价格高,有经济利益。所以,生态农产品价格越高,农民越愿意发展生态农业。

(3)少用农药化肥。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459,显著性为0.063。发展生态农业一般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进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这表明,发展生态农业农民不仅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而且与农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相关。

(4)国家政策支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250,显著性为0.097。国家政策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主观规范参考的重要对象。国家约束性政策工具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国家激励性政策和基础服务性政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国家政策支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较大,表明了目前农民的政策意识增强,只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农民就愿意发展生态农业。

(5)邻居生产行为。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204,显著性为0.074。一个人的意愿和行为既与他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相关,又容易受社会环境尤其是周围人的观点和行动影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视野不够开阔,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从众心理比较重。一般来说,周围的人种什么,如何种,很多人就会跟风效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广西366农户的调查及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有81%的农民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但影响显著的,主要是农民的文化程度、生态农产品价格高、少用化肥农药、国家政策支持、邻居生产行为。要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应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和农技水平。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武装的优质、高效、集约农业[2]。目前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农产品产量,要生产出卫生安全、质量达标的绿色农产品,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越高,视野越开阔,越容易掌握生态农业知识,越能发展生态农业。因此,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户班”、“村支书大专班”、“生态农业建设带头人班”等指导广大农民,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用生态农业理念武装头脑[3]。

2. 加快市场建设,扩大生态农产品有效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价格不断提高。但目前生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仍滞后,生态农产品的流通不顺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农民生态种养,然而当把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的时候,很多消费者不会辨别什么是生态农产品,产品的真正价值还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得以实现,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建设,首先是要完善生态农产品认证制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和食用。其次是完善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差价体系,对同一品种不同品质的粮食设定差价,以普通品种粮食为基础制定最低收购价格,然后对优质品种及生态粮食给予适当加价[4],合理拉开不同品质粮食差价。再次是理顺生态农产品的中间物流环节,协助生态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求农民合作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生产标准和企业订单,为农户提供合格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原材料,并组织农户认真负责地生产,为市场提供合格的生态农产品。

3.创新激励政策,增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动力。发展生态农业承担着较大的机会成本,如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投入品和操作规程劳动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产量偏低,而且风险加大。这会使一些农民对生态农业持怀疑和恐慌态度,农民缺少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然而,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因此,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促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是合理与必要的[5]。政府应出台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业优先贷款、优惠销售生物性肥料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农户、企业及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财政投入适当向生态农业倾斜,并把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等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区域性、公益性的生态农业建设科技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公益性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农技服务[6]。

4.树立先行典范,引领农民共同发展生态农业。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一些地区,农民不愿接受生态农业并不是反对生态农业,而是有其他社会需求的考虑,如嫌农家肥脏、臭、不卫生,使用农家肥怕人瞧不起,靠人工防虫太耽误时间等[7]。所以,要发展生态农业,应鼓励一些农户发展生态种养,为其他农户树立榜样,消除众多农户的种种怀疑和顾虑,增强其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生态农业试验区,建立一些操作性强、效益显著、辐射性强的“样板性示范工程”[8]。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更多农户发展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付恭华,王 莹,鄢帮有.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J].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3(3):289-294.

[2]罗贤宇,俞白桦,曾丽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22-26.

[3]黄 璜. 湖南生态农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10-11.

[4]兰录平.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效应和问题及完善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513-517.

[5]陈洪昭.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农户行为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 2010(5):40-42.

[6]董友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研究——以桂北经济区为例[J].桂海论丛,2010(6):83-86.

[7]崔海洋.试论发展生态农业中思想的转变——韩国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比较[J].当代韩国,2008(4):30-34.

[8]肖清清,周炫.重庆市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85.

责任编辑 莫仲宁

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5坡27栋2102号

邮编 530006 凡兰兴 收

电 话:13878816596 E: fanlanxing@163.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意愿影响因素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