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2
摘 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巩固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课外体育活动已越来越被教育部门及广大基层学校所重视。现阶段,还有不少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其内容的选择带有随意性;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且安排时断时续,不正常。为了扭转这一现状,笔者从设计课外体育活动的“五要素”着手分析,力争为有效推进之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确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设计 五要素
一、导言
为了更好地贯彻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有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让课外体育活动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笔者认为设计者必先充分考虑课外体育活动的五要素,即时间、项目、内容、场地、器材,做到多角度、深层次地整合考虑,力争达到组织到位、方法灵活、手段多样、因生而异、因校制宜,让学生可以选择、让组织者可以操作、让活动更具趣味性,最终形成完整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
二、五要素
(一)时间
常言道:时间就是生命。在方案中,时间作为主线,贯穿活动前后。课外体育活动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单项目练习安排多长时间等等,都应该首先告诉学生。在多年的课外体育活动实践中,笔者理顺了这样的思路:设计课外体育活动,从时间角度去考虑,要清晰学段、学年、季节、周次、活动日等。首先是学校所处的学段。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这对于项目的选择,安排项目的时数,均有不同的要求。其次要考虑学年。一年中去除寒暑假、节假日、阴雨天、特殊情况等,学生可以用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有多少?联系准备开设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安排具体的时数。三要依据季节特点组织有效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春季安排春游、夏季安排游泳、冬季安排踢毽子、跳绳、长跑等,这更显时间与项目的匹配恰如其分。四是周次。相同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安排在同一周中,以周作为单项目的活动单元;也可以安排在不同的周中,以月作为单项目的活动单元;同一周中确定一个主项目,其它辅之。安排内容多样,这样就能够兼顾学生的喜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五是具体的活动日。联系各班体育课的安排情况,有体育课的当天,就不要安排,以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宜。某些学校因为生源数多,假如多安排在下午,则有可能出现场地、器材的短缺。因此,在具体的每一天中,上下午均可以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例如:早读课前提供一个时段组织或让学生自发跑步,中午午休后安排各种棋类等活动,晚饭前后安排球类、广场舞等等。做到时间机动。
(二)项目
纵观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但作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还是有限的。为了更方便操作,笔者粗线条地将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划分为以下几类:从形式上分新兴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纲教材与学校特色项目,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项目,需要体育器材的和不需要体育器材的项目等等。从规模上分动态与静态项目,上肢与下肢活动项目,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项目,有身体接触与无身体接触项目等等。从学生参与几率上分经常参加的有:田径、球类、广播操等,不经常参加的有广场舞、支撑跳跃、武术等,不能开展的项目:击剑、举重、保龄球等等。分类不一定准确,但方便自己操作。因此,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既要兼顾学校学段特点、组织者的可操作性、学校体育设备的硬、软件条件等外因,又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参与的积极性等内因。此外,笔者认为值得研究的是:地区可以有地方教材,学校也应该有自己的体育特色项目。各学校可以借助课外体育活动创立自己的体育特色,以此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做到普及与提高并举。
(三)内容
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科学,其内涵涉及自然、社会、历史诸多领域;单就一个项目而言,其活动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众多项目的活动内容如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太现实。如何做到多中选优、因校制宜、受学生喜爱,笔者认为设计者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具备普遍性、灵活性。一是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软素质练习中,自主选择,有针对性地“强健其体魄”;二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女生既要让她们积极参与,又要避免项目有过多的身体接触;三要依据不同的学段、年龄段,选择适宜的运动内容。例如:小学阶段的活动内容以游戏类为主,初中阶段的活动内容以学会练习方法为主,高中阶段的活动内容以提高竞技能力为主。四要注意活动内容的普遍性。因为普遍,所以有更多学生参与到其中;既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具有学练的兴趣。五要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多安排学生交流与优生展示的机会,提升观赏价值,让更多学生跃跃欲试。六要区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关爱学生的冷暖,关注雨雪天气,而不是遇雨即停,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了解更多的裁判知识、技战术,让学生乐在其中。只有这样选择项目,学生体质的提高,才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场地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有适宜的运动场地做保证。运动场地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各校情况不尽相同。而且,各学校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场地的困难。但设计者又不能苛求于运动场地的大小,感叹学生数的众多,埋怨运动场是泥地而不是橡胶跑道,是250米跑道场地而不是400米跑道的标准场地等等;甚至把场地因素不健全作为不便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借口。须知:对于每一位体育工作者来说,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职责也是义务;民族体质的强盛与体育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前期,笔者观摩南通市一所学校的跑操,很受启发,一个班两路纵队,原本是做操的场地,在原有位置的基础上,学生首尾相继,跑成了同样大小的椭圆形状,不仅操作简单,学生的运动量也丝毫未减,这不能不为我们所借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室内、室外环境,校内、校外资源,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合理安排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哪怕是借助街道、广场或其它,也要想方设法地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五)器材
诚然,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一堂体育课安排的教材内容基本相同,而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就可以是多种项目的练习;因此,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器材会更多。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学校不断添置,固然是器材来源的主渠道,但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曾几何时,土制体育器材曾经风靡一时,但因为安全、性能等因素,现下基本不再使用,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鼓励学生自带体育器材,未尝不是好方法。学生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效果,也省去教师、器材保管员借收的麻烦。退一步讲:单就一张废报纸,折成火箭形状可射、叠成方块可踢、团成纸团可抛、条状展开可作为障碍等,且轻便、实用、安全。除此而外,学校也可借助社会办学力量,让关心、爱护、支持学校发展的有识之士提供体育器材的赞助;也可以动员学生做好勤工俭学,变废为宝等等;以此来缓解学校体育器材的紧缺。总之,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坐享其成是不现实的。
三、结语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要完善它,确实不容易。既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可行性、延续性,又要考虑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等;设计课外体育活动方案不仅要考虑时间、项目、内容、场地、器材这五要素,又要考虑自然因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素等;除完善设计方案外,课外体育活动还需要校领导的支持、严格的管理、得力的考核措施、明确的分工。在落实项目责任制的基础上,培训学生骨干要到位、体育教师专人保护措施要健全、学生准备活动要充分、定期检查场地器材要认真,让师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同时又要做到计划清晰、项目普遍、活动简单、考核到位、总结有效,最终实现课外体育活动的持之以恒,让学生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篇论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 程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3] 余海涛,薛俊.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慧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