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静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堂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要作为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对教学中“有效引导”做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导;策略
一、有效引导的科学内涵
实践教学中,有效引导主要指通过教师的科学带领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良好实现既定目标。基于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应引入有效引导策略,教师应发挥良好的引导辅助作用,令学生抓住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方法要点,明确学习目标及如何良好的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集中注意力,优化学习效果,提升自主思维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作用极为重要,如果能做到“有效引导”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有哪些策略呢?
二、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1.创造情境、有效引导、优化意识、激发兴趣
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张扬个性”。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老师不能只把课堂引导得“热闹、快乐”,而是要剥开热闹的外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数学现象,提炼出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本质,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白题意后组织反馈,展开了以下教学: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52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想好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看看谁想的方法多!
生1:我付1张50元和1张2元。
生2:我付5张10元和1张2元。
生3:我付1张50元和2张1元。
生4:我付5张10元和2张1元。
生5:我付5张10元和4张5角。
生6:我付10张5元和2张1元。
生7:我付10张5元和1张2元。
生8:我付50张1元和4张5角。
生9:我付10张5元和4张5角。
……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即时板书并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对有新方法的同学加以表扬。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学生想出很多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在交流中理解、修正和完善,教师用这样的问话来引导:“你对这些方法有什么看法?你的方法与他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面对多种方法,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找到方法的本质。“哪些方法更合理,更适用呢?”从而引导学生判断方法的合理性、简约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2.理清思绪、善于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时是不完善和不成体系的零碎的知识和片面的知识。教师就要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的脉络,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老师的提醒牢牢地掌握知识的重点。
例如某老师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以加深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理解。
师:“在现实生活你们还看到哪些物体的运动也是平移和旋转?”
生:“移动的窗门是平移”、“电风扇转动是旋转”……
学生纷纷作答,非常激动。正当老师准备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又跃跃欲试,表现得非答不可的样子:“老师,我家的门把手可以转动,也是旋转。”一下子引来众多的声讨:“错了、错了,又不能转一圈的。”、“这不是旋转。”……此时老师并没有急着进入后一个环节而是放任让学生互相争辩着,直至安静为止。
师:“认为是旋转的举手。”大部分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紧接着教师利用现成材料对平移和旋转再作了一次比较。底下又有几个学生在发表高见:“还有我爸爸汽车前面的雨刮器刮水的时候也是旋转。”、“走路时手臂前后摆动也是旋转。”创新的火花再次迸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延迟评价,耐心等待,候机出击,其目的在于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反思,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纠正。
3.巧妙引导、脱离偏差、走出误区、进入正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引导”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学思想与观念更新的外在表现。适时肯定,合理建议,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转换角度。
在一位老师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中,“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活动了,观察的、滚动的(更多一些)……几分钟后我让学生汇报:“说说你们都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体会滚动的。
生2:圆柱体能直直地滚好远,除非你用东西挡住它。老师,圆柱体沿着坡下滚得好快,如果那边也有个坡,它还能在上面滚一滚呢!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3:圆柱体侧放在桌子上会滚,如果把它立起来就不会滚了。……
我看到几个学生的回答跟自己预设的“圆柱体上下底面是两个圆,两个圆大小一样,中间粗细一样”的特征无关,显得有点急,只好自己往下引:“请看,这圆柱的两头是什么形状的?大小一样吗?中间粗细一样吗?”
以上教学中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滚动,我认为在上课时能及时换一种角度去看学生的发现,并加以利用,教学效果就不太一样了。假设当第二个学生又用滚的特性来说明圆柱的特征时,必须及时出手加以引导。“除了滚,还有用不同方法发现圆柱的其它特征吗?”当第四个学生说“圆柱体侧放在桌上就会滚,如果把它立起来就不会滚了”时,教师可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不难得出:圆柱的两端是平面,中间是曲面,这样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圆柱的特征就慢慢浮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点拨和提示,引导思维回归正轨,帮助学生摆脱理解上的偏差。
4.有效引导、点燃激情、再创造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尤其是当他们的答案“离奇古怪”的时候,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或不了了之,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在师生间的一次次争锋相对间激情迸发,神思飞扬,产生奇思妙想,发展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对课堂教学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用力用浆把船划向前。”在数学课堂引导时策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的课堂引导往往是多种策略融合贯通、有机结合使用的。当然在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引导时机的把握问题,不光要解决“怎么出手”问题,还要解决“何时出手”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引导才会更积极、更有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化“腐朽”为“神奇”。只有我们当好“引导者”,师生齐力,学生的数学之旅才会魅力无穷,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张智丽.“有效引导”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谢桂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数学”
[3]孟翠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4]肖伟.《巧设追问让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
[5]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6]张丹.《谈教师的有效引导》
[7]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
[8]徐欢平.对现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9]李学勤.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探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