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语用原则和礼貌原则,汉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下,表现出了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的礼貌性原则。本文基于汉语文化背景,主要采用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汉语的语用和礼貌原则,并进一步采用具体的案例分析,对礼貌原则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阐释。
关键词:汉语背景;礼貌原则;文化内涵
一、礼貌原则的内涵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原则之一。礼貌是人们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日常行为中所作出的一项符合道德或者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由于礼貌适用的范围很广,内涵也较为复杂,所以很难对礼貌本身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国外语言学者Leech曾经对礼貌进行了概念化的描述,一共提出了六个有关的礼貌原则: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这六项原则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概述,但并未取得大家一致的认同,也引起了学术界较大的争议。因此,如何对礼貌原则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描述,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我国古代对礼貌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礼”这一词上来,“礼”是古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简称,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矩法度。现代社会的礼貌已经远远摒弃了古代的等级尊卑观念,但其本身所蕴含的道德约束性却并未降低。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礼貌其实就是一种语用形式,礼貌原则在语用学中就是一种言语行为模式,比传统的礼貌概念更为宽广。简单来讲,礼貌原则就是建立在道德概念基础之上的礼貌,并与语言学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新产物。
二、传统语言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影响
礼貌是世界各国的人们之间为了避免冲突、维系交往的一种手段和策略。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我们也愈发清晰的认识到礼貌原则在各种文化传统交流中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形式及表达程度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影响,我们有必要首先利用我国传统的中庸及佛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上来进行初步分析。
中庸思想流传至今已达上千年之久,经过不断的岁月磨练,这一思想已深深的融入了我国人民的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之中,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肯定,中庸思想已经深刻的影响了我国人民的民族思维,对人民的语言特征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中庸文化的研究也是我们探寻汉语言中语用原则的必经之路。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骨髓,中庸的思想在我国民族的语言特征上体现的较为明显,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都是从语言上来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论证。
另一个对语言传统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宗教文化,中国历来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我国境内流传着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团体,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尤其以佛教文化对汉语言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佛教对汉语言的影响,并不仅仅是限制在语言形式上的外在体现,更重要的是,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众多人民的思维当中,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已经融入了佛教的中国思维特征,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例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天龙八部、借花献佛、痴人说梦等等词汇都是从佛教用语中引申得出的。
三、汉语礼貌原则分析
汉语的礼貌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如何通过各种语言策略的运用,保持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顺畅和必要的礼貌。我们认为礼貌原则的核心聚焦在两个字上面,即“面子”,如何在交流中保留面子、给予面子、增加面子,这是我们分析汉语言中面子原则所要遵从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的礼貌原则分析。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汉语中最鲜明的礼貌原则特征就是“自谦尊人”,或者叫做“贬己尊人”,简单来讲就是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算受到他人的赞美,也会予以否定,以示自谦,贬低自己而达到尊重他人的礼貌目的。例如我们在自称时往往加上鄙、愚、拙、寒等浅薄之词,他称时则加上尊、您、贵等文雅之词,这样往往能够起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其次,在汉语的礼貌行为中往往包括兼顾他人的原则,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夸赞,不仅大方得体,称赞了林黛玉为天下竟有这样的“标致人”,同时也讨好了老祖宗。而且在汉语中,人人往往愿意群体趋同,避免自己标新立异,成为部位别人接受的单独存在。比如在回答一些选择性的问题时,从来都是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和别人的正面利益冲突,这样能够给别人留足面子,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尤其在古代朝廷的辩论当中更是尤为明显,例如《鹿鼎记》中康熙询问大臣关于撤藩的意见表述等都是这一方面的经典案例。
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中特别强调趋吉避凶,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采用迂回的策略,尽量避开一些不吉利的话语,来达到礼貌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话的过程中很忌讳与“死”有关的字眼,太平间、寿衣、寿木是相关说法的转化,甚至对死的忌讳都已经延伸到了数字层面对4的忌讳。并且我们在对话的过程中,都是言而有别,含蓄而委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不同,面对不同的人群时,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打招呼策略和名字称谓,以示对人们的尊重和等级差别。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含蓄的艺术,我们讲究点到即止、说而不透、以此喻彼,希望对方能够自己领悟。当然,在汉语言文化中还有这其他一些通用的礼貌原则,受于本文的篇幅显著,这里就不在详述。
参考文献:
[1] 卢敏.《汉语礼貌原则探析》,《学术界》(双月刊),2007 , 3 (124).
[2] 曲晶.《中西礼貌概念对比》,《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总第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