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状况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

2015-07-21 06:32:24吴凡翟秋锦
创新 2015年1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大学生村官

吴凡 翟秋锦

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状况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

吴凡翟秋锦

[摘要]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建立是我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培养热爱基层党政后备干部的战略决策。在胜任力理论基础上,以广西大学部分已任职村官的大学毕业生为例,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法,借鉴“素质洋葱模型”构建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模型,提出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和动机三个维度,并提取了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能力的10个因子,进而对提升当前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的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素质洋葱模型

高校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选聘高校大学生到村任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热爱基层的后备干部的重要举措,党中央高度重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的推行。2008年,中共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已有200多万大学生报名应聘村官。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广西共有在职村官4800名,比2013年增加1800人。随着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的逐步推行,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意义也将凸显出来。

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推行的时间短,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到村任职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大学生到村任职期间能否胜任村官工作,这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具备什么样就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更好胜任“大学生村官”岗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分析此问题,本文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大学生村官就业能力因子进行提取,同时将整理好的就业能力因子运用素质洋葱模型的核心要素进行归类并划分维度。然后,编制了包含6个问题的访谈提纲,选取1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访谈,并将这10份访谈提纲按照素质洋葱模型的核心要素归类汇总。最后,以广西大学部分已经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8.0软件对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进行因子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并建立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模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通过中央或者地方管理部门组织的选聘程序后,担任农村(或社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或其他“党委”和“团委”相关职务的高校毕业生。孙步宽(2009)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者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工作者。[1]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同步出台系列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学费补助、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考研等大学生村官的配套优惠国家和地方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本文的大学生村官特指高校毕业生,经过一定的选拔流程,到农村(社区)基层担任一定的职务帮助农村(社区)发展的基层工作者。

(二)岗位胜任力

在国外,岗位胜任力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应用到各个领域。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博士(D·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效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人格特质及动机等个体特征,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2]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1994)指出胜任力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可以看作是个人的潜在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动机、技能、知识、自我形象、特质或者角色。[3]由此,本文将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界定为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职位时,所应具备的内在的及外在的岗位能力素质。

二、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

(一)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模型借鉴

博亚特兹提出的“素质洋葱模型”是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的深化。他指出,素质洋葱模型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个性特质、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展开,依次为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

(二)研究变量与研究模型

1.文献研究法建立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

运用文献法,对所收集的35篇相关文献按论文题目、作者、大学生村官就业能力及备注等4个元素提炼,并将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因子进行汇总,共获得因子117个。然后,按照“素质洋葱模型”中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对上述117个因子进行归类,通过归纳和筛查,得出3个维度: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和个性与动机。进而再根据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和个性与动机这三个维度进行细化,提取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51个维度因子(见表1)。

2.访谈法建立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

本文编制了包含6个问题的访谈提纲,对毕业于广西大学的1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围绕大学生村官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能使其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对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提升的建议这三个问题进行。根据访谈记录,共整理出15个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因子,分别为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与当地村民进行融洽交流、充分了解村民诉求、吃苦耐劳、乐观开朗、能正确对待挫折、组织宣传能力、具备涉农专业技术知识、注重团队协作和团队沟通、能够带动本地村民发展本地经济、有奉献精神、为当地村民服务、服从意识、写作能力、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通过将访谈中出现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因子归类汇总,按照频数从高到低排列,可将这15个就业因子按照文献研究法中的3个维度进行分类得到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因子表(见表2)。访谈结果显示:访谈法获取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因子(变量)与文献法获取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因子(变量)存在一致性,可以通过假设将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分为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及个性与动机3个维度。

表2 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变量表(访谈法)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构建

在文献研究和访谈基础上,本文选取了素质洋葱模型中的3个核心要素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了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并对这些维度进行了定义。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括3个维度,即: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或价值观、个性与动机。其中,知识指大学生村官在从事村官工作中所需要或必须具备的事实型或经验型信息;技能指大学生村官将所具备的知识运用到村官工作中的一种能力;态度指自我形象、价值观及社会角色外化的结果,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指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及观点;个性指个体对外部环境及各种信息等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动机指大学生村官推动自身为达到目标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共24项指标,分别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其他综合知识、团队协作性、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经济能力、农业政策、农业技术、整合资源能力;态度或价值观,包括:政治信念、政治理论水平、党性修养、责任感、奉献精神、自律性、世界观、使命感、个人理想;个性及动机,包括:进取心、坚韧性、适应性、全局意识、服务意识、热爱农村。

图1 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模型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测试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整理出的3个维度进行编制,题型为填空题和单选题。问卷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由性别、年龄、修读专业等组成;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因素、技能因素及特色因素)、态度和价值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及价值观导向)、个性及动机(个性因素和动机因素)。问卷主体部分测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分别为“A非常需要”“B需要”“C一般”“D不需要”“E非常不需要”。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主要是方便调查对象对问卷进行补充。在大规模发放问卷前,本研究对10位大学生村官进行试答,找出有歧义或表述不明的地方针对性地修改。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及检验

本研究选取目前正在或曾经担任过村官的广西大学毕业生为调查问卷发放对象。由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广西14个地市的乡镇及村庄,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以网络发放为主,现场发放为辅。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6份,回收101份,问卷回收率95.28%,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34%。本文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进行问卷信度检验,运用结构效度检验中的因子分析检验问卷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可信度较高,结构效度很好。

四、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1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占53%,女性占47%,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上,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主要在22~30岁之间,且以23~25岁为主,占61%,而23~25岁的调查对象,即出生年份是在1989~1991年之间的,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者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对于农村环境适应性较强,且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引导及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他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对回农村发展的考虑就会相对多一些,如图2所示:

图2 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图

从调查对象专业分布来看,具有农林专业背景的只占17%,具备该专业背景的调查对象比例在所有的专业背景中的比例最大;公共服务类专业(包括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等)占15%;生产畜牧专业的占9%,法学专业的占5%,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数均在4人及4人以下,共占了54%的比例,显然,从专业背景上,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服务农村的专业背景。

从任职地点来看,64%的调查对象在户籍所在市任职,其余36%的对象任职地点不在户籍所在市,大部分调查对象回家任职意愿强烈。在担任职务方面,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组织助理、村团组织副书记及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24%、27%、25%、23%及1%,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在任职年限方面,任职1年、2年、3年、4年、5年及6年的比例分别为41%、30%、13%、7%、8%及1%,大部分调查对象从事村官工作1~2年,从事4年以上的村官比例低,说明大学生村官继续留任的比例较小。而在是否继续从事村官工作这个问题的考虑上,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总体而言,73%的村官选择仍然会考虑从事村官工作,27%的村官考虑放弃从事村官工作。同时,在问及近两年是否考虑离开村官岗位的时候,45%的村官会考虑离开村官岗位,考虑继续从事村官工作的占55%,这说明调查对象中还是存在很大比例的村官对近两年是否继续从事村官工作不太确定;而任职地点在家乡,又考虑继续从事村官工作的比例占49%,任职地点不在家乡的又考虑继续从事村官工作的比例占24%(见表4)。从总体上看,考虑继续从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所在比例较大,占73%,而在家任职的与否对是否考虑继续从事村官工作存在有较大的影响(见表3)。

表3 在家乡任职与是否继续从事村官工作交叉制表

(二)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之专业知识与技能因子分析

由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可以得出,大学生村官就业能力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9项指标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133.745,检验的P值接近0。这表示这9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强。且KMO为0.681接近0.7,因而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4)。

表4 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而据共同度量表可知,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量均在50%以上,因此,提取出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根据各因子所解释的原始变量的方差表,其中“提取平方和载入”部分是提取的四个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情况,四个公因子总共解释了原始变量的66.983%,各主成分的方差分别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2.617,第二主成分的方差1.321,第三主成分的方差1.073及第四主成分的方差1.017。此外,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都小于1,因此,SPSS软件自动选取了四个主成分。就大学生村官就业能力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言,四个主成分已经能够说明大学生村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可知第一个因子整合农村资源能力这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区别于其他大学生的一种特色能力。因此,可以用“特色能力”命名因子1;第二个因子与良好的个人专业知识这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可以用“专业知识”命名因子2;第三个因子与人际交往能力这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两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技能素质。因此,可以用“技能”命名因子3;第四个因子与了解农业技术知识这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特色能力素质。因此,可以用“特色能力”命名因子4。这些因子的命名主要是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的知识、技能要素进行的(见表5)。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综上可知,整合农村资源的能力、良好的个人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及对农业技术知识的了解这四个就业能力因子,是大学生村官顺利开展村官工作时需要提高的岗位胜任力因子,因此,加强这四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开展村官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三)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之态度和价值观因子分析

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中的态度和价值观这9项指标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154.097检验的P值接近0。这表示这9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虽然KMO为0.627接近0.7,但作为探索性研究,可以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6)。

表6 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根据各因子所解释的原始变量的方差表中,其中“提取平方和载入”部分是提取的3个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情况,3个公因子总共解释了原始变量的59.130%,各主成分的方差分别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2.507,第二主成分的方差1.487,第三主成分的方差1.328。此外,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都小于1,因此,SPSS软件只选择了3个主成分。就大学生村官就业能力中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言,3个主成分足以说明说明大学生村官所应具备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中,可知第一个因子跟坚定个人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两个变量是对村官所具备的政治素养的反映。因此,可以用“政治素养”命名因子1;第二个因子与个人责任感、个人奉献精神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道德素养。因此,可以用“道德素养”命名因子2;第三个因子与正确的个人使命感、正确的个人理想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也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这两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价值观导向。因此,可以用“价值观”命名因子3。这些因子的命名主要是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的自我形象与价值观、态度这两个核心要素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村官在开展村官工作过程中,对坚定个人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正确的个人使命感、正确的个人理想、个人责任感、个人奉献精神这6个因素的需求程度较大。因此,提高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必须加强大学生村官以上6个方面修养的培养。

(四)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之个性与动机因子分析

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中的个性及动机这6项指标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42.201检验的P值接近0。这表示这九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关系。统计学中指出:一般来说,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因子分析效果就很差了,而个性与动机这6项指标的KMO为0.574>0.5,这是本文中设计问卷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因为个性及动机维度和这6个因子群的设计未得到充分的验证,因子分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主要利用SPSS18.0实现定序定量的描述性统计来分析个性及动机这个维度。但因子分析也不太理想。

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的调查问卷中1代表非常需要,2代表需要,3代表一般,4代表不需要,5代表非常不需要。因此,对个性与动机维度的6项指标:有良好的个人进取心、良好的个人坚韧性、良好的适应性、具备全局意识、具备服务意识及热爱农村这6项指标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求出被调查对象各答案的均值。通过对均值比较可以看到,被调查对象对于这6个方面重要性认识的顺序。即从均值看,重要性顺序为:良好的适应性(1.66)→服务意识(1.71)→良好的个人进取心(1.72)→良好的个人坚韧性(1.75)→热爱农村(1.83)→全局意识(1.87)。

根据这6个方面重要性认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再结合问卷中的“非常需要、需要、一般、不需要、非常不需要”,选取前面两项指标。最终可以得出: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服务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岗位上顺利开展村官工作。

通过因子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村官需要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包括有以下的10个因子:良好的个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及整合农村资源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坚定个人的政治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个人责任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个人奉献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正确的个人使命感及正确的个人理想(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良好的适应性(个性与动机维度)、服务意识(个性与动机维度)。

五、提升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为提升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能力,本文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不同视角出发,对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行分析。

(一)提高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较易培养和评价的知识与技能分布在“素质洋葱模型”的最外层。因此,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可以通过加强后天的学习来提高。

1.重视专业知识学习

目前,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需求更主要倾向于农学、公共服务及法学等专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更倾向具有以下专业背景的:熟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能在村官工作中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村民法律法规意识;具备农林技术知识背景,能够运用所具备的农业林业专业知识,帮助农村发展农业,带动村民致富;具备服务农村的相关技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农民。

2.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普遍认识到具备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村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与村民关系的建立。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与村民进行交流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大学生村官在从事村官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村民交流,通过交流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村民诉求,促进村官工作的开展。

3.具备资源整合能力

大学生村官不仅要为农村带去先进的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甚至变废为宝,以科技促进农村发展。大学生村官要加强自身整合资源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自己调研学习的能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训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端正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中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和价值观位于“素质洋葱模型”的中间,虽然其具有难以培养与评价的特点,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与学习进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制度就是为了培养热爱基层和农村的党政后备干部,政治素养和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尤为关键。

1.坚定的政治信念

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政治理想,从思想上摈弃将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缓冲阀,不能将大学生村官作为再就业的跳板,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村官工作的重要性,做到热爱农村和农民。

2.拥有正确的个人使命感

要让“服务农村,服务百姓”成为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的使命。大学生村官在增强个人使命感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个人理想,将个人理想与个人使命感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个人使命感与服务农村,扎根农村,服务百姓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自己及为农村描绘一幅伟大的发展蓝图。

3.具备奉献精神

大学生村官要明确自身地位,要不断加强个人责任感及个人奉献精神的培养,始终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一方面,培养责任意识,始终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另一方面,培养奉献精神。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付之行动。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位胜任力中个性与动机

动机和个性位于“素质洋葱模型”的最里层,其具有难以评价与后天习得的特征,因此,对于加强大学生村官适应性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1.良好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村官年龄分布以23~25岁为主,其出生年份集中在1989~1991年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征。无论担任村官的大学毕业生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加强自身对农村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2.热爱农村,拥有服务农村的理想

在服务农村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要时刻保持耐心和爱心,不能因为大学生身份,自恃过高,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就必须做好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发展做贡献的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村官胜任力初探[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3]Boyatizis,r,e. Rendering into competence the things that are competent[J].AmeriPsychologist,1994,(49).

[责任编辑:杨彧]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5)01-0115-07

[收稿日期]2014-10-16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XBS12011)

[作者简介]吴凡,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翟秋锦,贺州市新锐全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新闻采编记者(广西贺州,542899)。

猜你喜欢
岗位胜任力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案例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09:28:36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08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57:53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求知导刊(2016年26期)2016-10-31 12:17:38
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3:20:19
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调查与研究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 18:40:42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调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1期)2016-05-30 19: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