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2016-10-31 12:17辛升学
求知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辛升学

摘 要:站在管理育人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政策,将村官之路放在关乎大学生持续就业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大学生村官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实现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双向互动,克服大学生村官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实现育人与政策出发点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管理育人;大学生村官;现状与建议

1.管理育人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理论意义

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能锻炼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基层服务意识,克服校园经历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共性;但最核心的初衷应该是通过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群体,实现文化下乡、知识下乡,从而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农村打造科学的文化氛围,向农民传递进步的发展理念,乃至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生活幸福指标,最终也必将推进大学生村官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成为社会多领域的新生力量。

2.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的局限

(1)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相悖。加之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客观上困扰和制约了村官的作为,“人生地不熟”的现实局限,加之本身很多职位只是不被重视的“小领域”,担任的都是基层部门传统意义上“架空”的虚职,于是,使得初出象牙塔本就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大学毕业生们,其很多施政思路没有规划,而是奔走于日常应酬间,奋战在流于形式的事务性工作,无知识性、文化性优势可言。久而久之,工作责任感日趋淡漠,工作激情退却,思路封闭。

(2)现行村官遴选程序日趋模式化,缺乏灵活性。逐年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就业竞争如此残酷、岗位紧缺的现实面前,村官政策中僵化的优越性条框待遇,无疑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再单纯,在主观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村官成了部分人眼中的“曲线救国”的香饽饽,以此初衷进入到村官系列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无从实现锻炼自身的目的。

(3)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后安置问题,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从公平公正的社会道义角度来看,这些优待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过于笼统、一味单纯地以任期时间指标来贯彻,导致了心思不定和混日子无作为村官的大批量出现,在这些名不符实的村官面前,所有的出发点、政策目标都将成为空谈,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也就无法由这类村官来完成。

3.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几点建议

(1)从源头上,加强村官大学生的准入机制,政府要与高校形成联动,不是单向地指定名额,要有地域区别,有院校差异,甚至有专业差异。政府出政策出待遇,更要出选人方向,要有调研分析后的指标核定。高校不是被动执行,要有动态的宣传培养机制,真正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选择那些政治过硬、素质全面、富有农村热情并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要因岗选人,因村派人。

(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肃清当前农村基层的政治风气,为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村官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工作领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政府中,加强去官僚化,主观上重视村官的工作权力运行。

(3)政府组织部门在各类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优先录用村官的条件,绝不能仅限于时间的界定,应该因地域而异,因岗位类型而异,必须加入权衡业绩的量化标准,应该包含工作心得、未来规划思路及工作地域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建议等实效成果类材料。

(4)完善村官的后续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实施必要的涉农项目、产业调整项目支持计划。以县域、市域为单位开展从政及农业管理业务培训、典型村官事迹交流和阶段性岗位述职,在相关培训与述职过程中,要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专家的作用,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指导,更需要市领导的客观评价和鼓励;同时既要讲究奉献,又要讲究公平,要结合时代特点,以人为本,兼顾业绩考核与个人发展,定其心,安其家,使得人尽其才,地尽其用,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关于加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2]庞章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功利性倾向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2(12).

猜你喜欢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调查与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出路问题探析
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幸福感测量
外部环境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村官成长规律研究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激励机制研究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