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然
【摘要】目前有关创造力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从创造力的脑神经机制,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创造力测验材料三方面梳理以往研究。试图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创造力性别差异的成因。该理论从微系统,中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四个方面解释了创造力发展过程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创造力 性别差异 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22-01
1.引言
在创造力研究中,性别差异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总结创造力的性别差异;2)简述生态系统理论;3)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创造力性别差异的成因。
2.创造力的性别差异及证据
2.1 创造力脑神经机制的性别差异
大脑半球覆盖着灰质与白质。灰质,即大脑皮层,与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白质的主要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本球间及皮层与皮层与皮下组织间的联系。Cur(1999)等人考察了灰质、白质容积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大脑单位容积内,女性灰质比更高,男性白质比更高。据此可推论女性在语言加工中具有优势,男性则在需要空间传递的认知功能方面优于女性。O.M.Razumnikova(2005)分别研究了男女在进行创造性思考过程中的脑半球活动。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的脑半球分工更为明确,信息從右半球传递到左半球的时间比女性略有延迟,这可能是男性表现出更高创造力的原因。然而O.M.Razumnikova表明,当社会角色改变,也就是说女性选择了更加男性化的职业之后,创造力的性别差异将大大减小。不难看出,脑神经机制确实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更倾向于领域上而非整体水平上。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脑神经机制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2.2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性别差异
韩琴,胡卫平(2005,2006,2007)从文学、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研究了儿童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性别差异。实验选取小学2到5年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4×2×2因素的混合设计,自变量分别为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别。主试给出一定情景让被试提出问题,并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维度上为被试打分。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在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上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主要表现为:1)创造力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速度与结构差异;2)男生在各年级各项目上的标准差均大于女性。研究表明,尽管发展速度略有不同,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可反驳创造力性别差异的遗传决定论。若性别差异由生物因素导致,那么这种差异应该会在儿童阶段有所体现。
2.3 关于创造力材料对创造力性别差异影响的研究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测验材料的性质会影响其结果。就创造力测验来说,使用言语回答的材料和使用图形回答的材料也许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论。在创造力测验的性别与材料差异效应研究中,申继亮等人使用修订后的《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测验》,包括言语和图形两类题目,综合考察创造力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创造力总体上高中生显著优于初中生,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不同性质的测验材料对创造性的影响不同,言语任务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图形任务方面男生显著优于女生。由此可见,一些有关创造力性别差异的实验结果彼此矛盾或许是创造力测验材料性质所造成的。
3.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简述
排除了创造力的领域划分、发展速度与测验信效度等因素之后,创造力水平几乎不存在先天的性别差异,创造力性别差异主要由环境因素导致。然而早期的心理学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发展学家思考儿童发展环境的方式。因此从这一理论看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更为科学与合理。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创造力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第一个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学校通常是影响最大的微系统。调查表明,高创造力个体的父母对子女更加开放和宽容,能够容忍子女的错误行为。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其中民主型父母更利于儿童成长。阶段-匹配理论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教室自主权能满足青少年学习、发展需要。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契合,与将会极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第三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儿童的所在的社区,父母的工作环境与交友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外层系统会通过中间系统和微系统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社会价值、社会期待等宏观背景。其主要作用在于孕育了性别角色标准,即社会公认的适合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而性别角色标准是创造力产生性别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从生态系统理论看创造力的性别差异
仅仅从微系统与中间系统来看,就很容易理解男女在创造力成就上形成差异的原因。首先,父母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会采用不同的抚养方式。男孩通常会得到飞机模型、遥控汽车、建筑积木等玩具,他们的游戏更具有独立性和挑战性。其次,性别会影响父母的期望。Runco MA曾对具有高创造力的孩子做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创造力有高相关。多数父母认为培养男孩的独立性与进取心非常必要,对女孩事业成功的期望普遍低于男孩,他们对女孩的关心更多地集中在孩子是否乖巧,是否安全。
外层系统可以从更加宽泛的角度解释创造力的性别差异。比如大众传媒、电影、报纸等,都会对创造力形成间接的影响。在影视作品中,男主人公常与成就主题有关,女主人公多扮演被保护和帮助的角色。这类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女的性别角色偏爱。男性会倾向于技术型、创造型的职业;女性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宏系统主要作用在于孕育了性别角色标准。多数社会认为女性的责任是养育后代,期望她们拥有温柔、贤惠、顺从等品质;而男性的责任是支撑家庭和社会,男性需要独立、进取、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鲜明的个性。在性别角色标准的作用之下,显然男性更容易形成这样的人格。另一方面,由性别角色标准引起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性别角色期待也会对父母、学校的教育产生影响,从而直接作用于不同性别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宏系统还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就我国而言,以“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为核心的封建女教提倡女性相夫教子,严重阻碍了女性在科学、政治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造成创造力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到间接地对创造力性别差异成因进行分析,其鲜明特色在于充分考虑了创造力影响因素的层次性与动态性。与此同时,这一理论有不完善的一面,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韩琴,胡卫平. 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83-88
[2]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Vol 17,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