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娥 董有运
【摘要】如何让学生学好立体几何,也是教师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对原有教材中立体几何的部分加以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接受。本文通过对新、旧教材中关于立体几何部分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比、在教学目标上的对比、在编写体例上的对比以及在例题以及习题上的对比等几个问题出发,对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旧教材中立体几何的对比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旧教材 立体几何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67-01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立体几何对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及类比等思想方法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在教科书以及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何让学生学好立体几何,也是教师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对原有教材中立体几何的部分加以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接受。
一、新、旧教材中关于立体几何部分在教学目标上的对比
从对目标的描述上来看,新版教材要比旧版教材更加具体、系统,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变得生动活泼,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旧版教材中,所使用的语言以了解、掌握以及要求等词语为主,在新的教材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以利用、观察以及认识等语言模式为主,使用这样的语言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目标有更好的掌握。
从目标分类来看,在旧版教材中,教科书中所提及的教学目标围绕知识与技能,在新版教材中,添加了直观感知、归纳以及操作确认等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有关的一类行为动词,这也说明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要求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关注,还要重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二、新、旧教材中关于立体几何部分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比
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编撰者在选取编写素材时主要选取的是社会、自然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都具有一部分的数学价值以及普遍性,它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强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旧版教材的选材中,比较常见的是抗洪坝、金字塔、多面体、正方体、球、螺母以及平板仪等素材;在新版教材中,在以上素材中,还增加了黑板面、生日蛋糕、烟筒、电饭煲、洗涤液、笔筒、饮料瓶、海面以及鱼缸等素材。在素材选择上,新版教材所选用的素材要比旧版教材多,所选范围也更加广泛,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在接触熟悉的事物的同时使自己对于所接触的数学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举例,使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新、旧教材中关于立体几何部分在编写体例上的对比
从结构框架来看,新教材在每一节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都增加了实例观察、思考提问以及问题探究这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中设置这三个环节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达到多思考、多观察以及多动手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特别是针对立体几何这一部分,设置这三个环节可以对学生对于几何的直观能力、使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进行培养并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新、旧教材中关于立体几何部分在例题以及习题上的对比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例题与习题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师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培养相关的数学能力都离不开例题与习题的作用。根据相关的统计,新旧两版教材在例题、练习以及习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题目中,所占比例最小的都是例题,所占比例最大的都是习题。然而,在新版教材中,练习与习题的数量都得到了明显的减少,这一现象表示,新教材中将只需机械模仿的题目的数量进行了缩减。
从题目的类型来看,新旧两版教材中的题目类型都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证明题、计算题以及开放性的习题。在旧版的教材中,所使用的例题大都以证明以及计算为主,在新版的教材中,例题的类型中增加了开放性题目以及选择题等,使得题目的形式变得更加的灵活。
在习题的设置上,旧版的教材在一部分的习题前会加"※",加有星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略大,但是这一类的题目在整个题目构成中比较少,同时,旧版教材在复习参考题中将题目分成了A、B两组,其中A组是基本要求范围内的题目,而B组中的题目则带有一部分的灵活性,题目的难度也比A组的略高。在新版教材中,带※的题目被取消,并且把每一节的复习参考题以及习题都分成了A、B两组,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练习,让自己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根据新课改的相关内容,在对教科书中的立体几何部分进行调整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也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洋.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必修A版)的比较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赵艳芳.《标准》与《大纲》下高中几何教材比较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