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对培养护生综合执业能力的探究

2015-07-17 05:02陈丽君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养

陈丽君

【摘要】21世纪的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这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执业岗位要求具备很强的综合执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本文从分析护生综合执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探究护生综合执业能力的培养,旨在探索“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院校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院校合作 培养 护生综合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46-02

引言

护士综合职业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对患者的教育、指导能力,适应角色转换的能力,对疾病进行检测、预防和管理,以促进健康等能力,保证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质量。院校合作是利用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是培养护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1研究背景

1.1培养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护理人才是21世纪的紧缺人才,每年从卫生职业院校毕业的护生很多,但她们在综合执业能力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匮乏,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适应工作角色的发展、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护理教育多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护生综合执业能力,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能力型护士应以实际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综合执业能力为向导。

1.2护理教学内容陈旧,与临床护理实践部分脱节。

护理教师们虽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多由于授课任务重而长期脱离临床工作,很少有机会再走入高校或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全面的学习,使得其知识体系老化,远远落后于现实医院护理工作状态,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实践教材的内容已不能完全体现临床护理进展,从而导致实践操作教学出现了滞后现象,与临床实践出现脱节。如吸氧法当中的鼻塞法和双鼻导管吸氧法因操作简便,病人不良反应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使用单侧鼻导管法为实训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学一套,到了临床又再重新适应,使学生的适应期延长,不利于尽快投入到临床实践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快速发展的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难以衔接,致使学生进入临床后对许多现代临床技术感到陌生,工作后在病人抢救和配合其他医务人员时往往是难以招架。

1.3护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临床见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堂迈向临床的重要过程。有文献报道,对护生专业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有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学校根据有限的条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课,但却因为没有开设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见习环节,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缺少与病人初步接触的机会,进而影响临床实习效果,可见学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导致教学效果、护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2实施“工学交替,院校合作”培养护生综合执业能力的思路

2.1校院共建护理专业学生培训基地。

护理专业培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学校的护理实训室作为校内培训基地,是培养护生护理操作的基础和前提,校外培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以医院为依托,按照培养护理岗位所需能力型人才为目标,医院提供见习和实习的场所,既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又具与临床护理工作一致的"模拟病房"护理技术实训室,利用真实情景,在臨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练习,能最大限度地熟悉未来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岗位技能。院校双方达成合作协议,调整和确立以提高护生综合执业能力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1]。

2.2以护生综合执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教学模式。

护生综合执业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仅靠专业理论课程能够单独完成的,这是一个全方位教育改革问题。要想提高护生的综合执业能力,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理论―实验―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作和学习交替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年半时间,在医院进行技能课学习、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方式为“边理论边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尽早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学生可从第一学期开始临床见习,参观医院,接触护士和病人,体会护士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实地考查,了解自己将来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求;床边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训练临床整体护理思维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其中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与医院联合完成,由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分段教学。这样以来,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为一体[2]。

2.3 组建“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

学校专业课教师要定期到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同时,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里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也要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总之,学校教师与临床一线工作人员都要既教学又临床实践。而且,学校要定期进行教学培训和召开经验交流会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院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真正组建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力量的需要。

2.4 学生管理与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管理由双方共同负责。前期由学校负责,后期则以医院为主,学校为辅。要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在医院管理阶段,医院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辅导,学校也选派一定数量发热临床专业教师配合医院对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建立完善的护生综合执业能力评价体系,把护理专业学生评价按“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5个方面分别按比例计分,最终得出综合评价成绩,解决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用一张考卷评价学生成绩的问题。在学校期间,实施多元化的护理评价:首先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等方式,其中闭卷考试与护士资格考试相互融合:在考试命题过程中,要逐步与护士资格考试的命题相靠近,不仅在考试题型上与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保持一致,更主要的是在考点的选择和命题的形式上突出护士资格考试的特点,加强学生适应以病例形式出现的考题类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护士资格证的考试,获取证书,为就业搭建平台。在医院期间,学院与医院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制定毕业生质量考核标准,实习结束后由双方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预先准备病例,让学生按照护理程序为病人护理,完成护理操作。在整个考核评价中,融入护士核心能力考核内容,还可以增加答辩、论文、团队合作完成的作品等多种形式的考试类型,以分析、应用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病人沟通等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体现整体护理观和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国辉. 卫生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 张智靓. 校企联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用研究[J].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工程系,2012,(4)

[3] 胡晓军.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J].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02-104.

[4] 张英.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难点和对策[J]. 辽宁高职学报,2008,3(10):132

安徽省教育厅2013年省级重点教研项目(2013jyxm519)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