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芳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小学
涵咏工夫兴味长
——与《陶罐和铁罐》品味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何艳芳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小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趣味性强,寓意深刻。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把此课上出趣味,上出新意则很不容易,如何在在学生忽略掉的的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语文的精彩,发现书本和现实相互印证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匡正和扶掖。窃以为,这样的一篇包涵深刻哲理的寓言,应该通过课本剧、名句延伸和扩展想象,为课堂教学增值,为孩子们的阅读增值。引领孩子们读一读、议议、演一演、品一品、说一说,必将极大地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言语生命的世界。
听过一堂《陶罐和铁罐》的公开课,执教者以课本剧的形式,利用角色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等多种手段,创设语文实践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剧本表演环节,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角色表演只是反映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课本剧的表演是低效费时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的确,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和训练的课本剧是散乱的,就像缺少串线的珠子。想想,学生还不知道铁罐“奚落”陶罐的表情究竟是什么样子,又怎能模仿出那种惟妙惟肖的样子?学生还不知道“傲慢”“轻蔑”的意思,又怎能配之以活灵活现的动作呢?所以在进行课本剧之前,反复熟读课文,反复揣摩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多重风貌”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给陶罐的提示语中加一个词语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说话者表情的把握和理解,从铁罐一开始的‘奚落’,到“轻蔑”,再到‘恼怒’,现在已不单单是‘恼怒’的问题了,可以是“怒气冲天、怒火中烧、大发雷霆”,也可以是“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等等,通过换词后不同句子的朗读训练,以此加深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角色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也许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之所以在课本剧表演之前要进行换词朗读训练,是因为课文剧毕竟不是原著,不能照抄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必须对原句进行必要的删减或增添。当然,遇到故事情节可能在舞台上无法表演的情况,还要使用象征手法,通过“舞台说明”的方法把他们表现出来。比如“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发现了那只陶罐。”类似的情节都要在事先的教学前侧和细节中加以认真考虑,如此,方能在课本剧中演绎出精彩和绚丽,而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情境中享受到更多,收获到更多。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临到结束时,大部分教师都要引入课外资料进行对比阅读,最常见的就是: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找找有关谦虚的名言名句,你能对这些名句进行简要的评析吗?关于谦虚的名言名句何其多,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左眼看别人的优点,右眼看自己的缺点”……一些教师似乎只注重这些名人名句的数量,而忽视了让孩子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能力:在这样眼花缭乱的名句中,究竟那一句更适合于《陶罐和铁罐》的主旨?
好几个老师都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来概括本文主旨,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细究课堂,我们发现,教师忽视了让学生厘清铁罐为什么消失得那么快的原因。铁罐表面是一个活性的,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其他腐蚀性介质而生成铁锈,年代久远,铁锈层层氧化,变成了粉末,这就是铁罐最后无影无踪的原因。“铁罐”再坚固,也有短处,即容易氧化;陶罐再脆弱,也有长处,即长久保存。当孩子们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自会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含的深意。
所以,引用课外名句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一定要建立在对原文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正所谓: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必须基于一个原点。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结束后,好多教师都进行了拓展想象的练习:“陶罐在博物馆里还常常想起铁罐,一天,它梦见与铁罐相遇了,想一想,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说说”:
生1:陶罐,我想对你说,我以前真不该那样说你,你会原谅我吗?
生2:陶罐,我想对你说,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
生3:陶罐,我想对你说,以后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可以看出,以上“说说”都限制在“优点缺点”这个框架之内,鲜有人跳脱这个范围。正如上文所说,如果学生不知道铁罐为什么消失得那么快的原因,那么孩子们的的思维就很有可能被拘囿在“方寸之间”。所以呀,教师一定要小心,一定要抓住那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沿径探源、披文入情,沉入寓言的哲理之中,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思”。
相比较,另一教师引导孩子们的“说说”显得大气,多元,有丰富的触角:
生1:陶罐,我想对你说,时间真奇妙,长时间的氧化居然让我变成粉末,而你却长久地存在着。
生2:陶罐,我固然坚硬,却不长久;而你虽然脆弱,却能长时间存在,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呀!
生3:陶罐,我想对你说,以后看问题,看人要全面,不能光盯着长处。
生4:陶罐,我想对你说,如果还有第二次生命,我绝不会那么骄傲,那么说话。
好的教学就是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就是“我思故我说”的个性解读,就是“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多元解读。朱熹《论读书诗》中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所谓“涵咏”,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语言文字的悠长韵味。通过阅读,通过扩展,通过想象,找准新的“训练点”,生成新的“延伸点”,必将使每一个孩子都“兴味长”,必将极大地为课堂教学“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