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李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730070)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湖南长沙发掘的马王堆1号汉墓,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我国考古学界对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进行了仔细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墓室中主人的尸身保存的非常完好、随葬品种类形式多样、工艺品精美,铸造手法独特,马王堆墓室的艺术特色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尤为引人注日的是第四层内棺盖上的T字形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其长度大约200厘米,画面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不同世界。在艺术手法上画家机智地运用了这种T行横和竖两部分的直然分界。综合的运用了开合的构图方法,向周围放射。并采用严格对称却又不雷同的处理手法,环环相扣达到贯通全画的目的。帛画设色大胆,勾线后加以设色,部分形象使用了渲染的技法,其他直接使用色彩平涂而成。画面视觉效果热烈中带有苍凉,纷繁中秩序井然,悲苦中浸含向往。其用笔画技法已经趋于成熟,给人一种诡秘灿烂的视觉效果。综合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艺术特色,同时又包涵了强烈的巫楚文化特征。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尊卑等级,用不同的色调表现出了纷繁复杂、幽怨神秘的不同场景,用疏密的空间表现节奏的快慢。丰富的内容加以奇异的想象力,使帛画极具艺术价值。T形帛画整个画面虚与实相结合。以密衬疏,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富有想象。画面构图复杂丰富,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线条准确遒劲,均匀流畅。运笔有粗细轻重之分,潇洒自如。承袭了战国时期的绘画传统,又为秦汉的绘画开辟了道路。
这样一幅形制独特、绘画技法精良的帛画,但是究竟为何种功用?对帛画的功用提出了以下诸种说法。非衣说是帛画出土不久之后在学界流行的说法之一,唐兰在研究遣策“非衣一长丈二尺”条时,认为所记与帛画有所关联,然后提出了棺盖上的帛画就是竹简里的非衣。所谓非衣即古代用来遮蔽门扉的草帘,认为“非衣等于是扉衣,是挂在门扉上的衣”。因为帛画的形状与之相似,因此将帛画与人的衣制联系起来,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商姓学者在其《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文章中还曾提出“遣策非衣乃T形彩绘帛画”的看法。在他认为:“非,违也。”其本意并不是“衣”,故此非衣的本义也应是非穿着的用衣,或似衣而非衣。
根据《仪礼》和《礼记》的记载,汉代的丧礼在招魂(或称“复”)的仪式之后进行。在人刚死的时候要对死者的灵魂进行召唤。招魂的习俗源于古人对亲人死后能够复活所做出的最后努力。古人认为人是由魂和魄组成的集合体。“精气为魂,身形为魄。”1魂魄为一体时生命才有存在的条件,死亡是因为灵魂离开身体所致。因此对于刚刚死亡不久的人,生者通常希望通过招魂来帮助其复活。长此以往招魂便保留下来成为丧葬中约定俗成的固定仪式。古人认为必须以衣作为招魂的载体从而使魂附于体,然后才能入土埋葬,马王堆一号墓室出土的帛画之所以作T字形并以‘衣’命名,应该就是从这种以衣招魂以使魄归的习俗中由来。那么招魂过程中所用的衣物是不是能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一样覆盖在内棺上和尸体一起被埋葬呢?在《礼记·丧大记》中记载“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2衣服招魂意味着衣服象征着被招魂者的存在,而死亡恰巧说明了招魂的失败,同时招魂的衣服也应该被抛弃,不能作为敛尸之用,更不可能与尸体一起埋在墓内。
魂幡说已经注意到T字形帛画先张举、后覆棺的使用,这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的铭旌。在招魂失败后,被招魂者才被认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丧礼才真正开始。根据《礼记》中的记载,这个时候应该还需要制作一面旗幡,称之为铭旌。“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3“铭”和“名”二字在汉代可互用。铭旌的主要功用是用来记录死者的生平,在铭旌上书写姓名和绘画肖像即可达到这一目的。“马雍在其《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一文中先从考察古人治丧时所用的旌旗制度着手,证明帛画非铭旌莫属,后就铭旌的称谓演变、图画题词、尺度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考察与证明。”4故而铭旌说成为诸多说法中令人信服的说法。
随着帛画研究的深入,有些研究者认为这幅帛画是表现轪侯夫人升仙的过程。还有一些研究认为轪侯夫人已经生活在蓬莱仙岛,画面体现其对不死的追求。对于以上观点俞伟超表示:在先秦的典籍记录当中,升仙的思想找不到明显踪迹,它只是到汉武帝刘彻之后,尤其是西汉晚期原始道教的产生之后,才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幻想的思想。之后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学术视野也随之得到拓展。巫鸿在《礼仪中的美术》一书中也对升仙和不死追求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帛画在描绘死亡的过程之中,寄托着死者希望重生与灵魂永生的愿望。在葬礼过后,轪侯夫人将会永远的生活在她所理想的地下“永恒的家园”中。T形帛画作为铭旌,是“象征死者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存在的物质载体”。既然否定了替死者招魂的功用,亦即否定了其飞天升仙的内涵的。当死者的尸体被放入棺内、棺盖合上之后,死者便通过铭旌得以体现他的存在而不再是通过他的身体来体现。也就是说铭旌就是死者灵魂的代表物与象征。最后放置在内棺的顶部,与死者合葬在一起。铭旌正中凸显死者“肖像”,目的是为了表现轪侯夫人在死后的“永恒存在”。我们从而不难理解为什么铭旌会被认为是死者的代替物,为什么铭旌的中心会画着轪侯夫人的画像。葬礼的最后,作为铭旌的帛画被覆盖在灵柩上与死者的尸身一同放入三层的套棺之中,从而象征着在各种神兽祥瑞的庇护下的轪侯夫人能够穿越死亡、穿越时空、进入永恒世界,以达到永生。最终跨越天门成为永恒乐土的一员。通过帛画的学习,为认识汉代思想世界提供了一幅过去不曾看到的图景,让我们对汉代人们的墓葬观念所承现出的复杂局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们并不相信死亡就是生命的完结,他们相信灵魂是不灭的。重视来世的思想。在这里帛画不仅仅是一件葬具,画上所有的图像符号都是他们期望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存在的一个信念。
注释:
1.《礼记·曲礼孔疏》.
2.《礼记·丧大记》.
3.《礼记·檀弓下》.
4.游振群.《马王堆汉墓帛画研究综述》[M].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