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不闻窗外事 三千年帛画得复兴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帛画”代表性传承人穆益林

2016-10-14 03:56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画种丝绸中国画

张 萌

一、穆益林与帛画的渊源

有人说过,艺术的崇高在于其独特的个性和对美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常常是要艺术家付出毕生的代价,穆益林亦是如此。作为我国传统帛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现代帛画的开拓者,他不图一时的名利,三十年来默默地探索帛画,使帛画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第一次见到穆益林的时候,他便笑着对我们说:“我现在只觉得时间不够用啊,想当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现在也已经两鬓斑白了。”他看起来神采奕奕,十分和蔼可亲。自从1983年接触帛画到现在已有30余年,长时间对帛画的研究探索让他对帛画的历史十分熟悉。

穆益林向我们介绍,帛画早在三千年前就出现了,它是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画种。帛画是在我国古代特有的蚕文化下产生的,当时的人们对蚕的再生充满了敬畏心理,认为蚕是神圣的,便自然而然地对蚕丝所制成的丝绸产生了崇敬心理。帛画也因此成为了上层阶级的画种,是平民百姓所不能企及的。“当你面对着一面丝绸,你要明白,你和它是一种合作关系,不能把它当做画画的工具。”穆益林说。隋唐时期,帛画为政治服务的实用性特征逐渐转变为了精神层面的艺术鉴赏特征,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使帛画逐渐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帛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渐渐成为成熟的艺术品。而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纸质绘画是在帛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重点继承了帛画的水墨体系。据考证纸质绘画在1200多年前才出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才成为与帛画异质异法的独立画种。“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两条腿,本来是两条腿走路,现在却变成了一条腿在蹦。”穆益林的话形象地道出了帛画的现状,现今纸质绘画一枝独秀,大众对帛画了解甚微,甚至有些人误以为中国画的传统仅纸质绘画一宗,帛画的传承在穆益林之前甚至是断裂的。

荷塘印象·雨霁

穆益林毕业于大师云集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校曾经汇集了吴大羽、颜文樑、张充仁、程十发等艺术大家,精良的美术教育为他的帛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穆益林已经活跃于各种美术展览上,他在1979年创作的《台风季节》就曾与著名国画大家陆俨少并获“上海美术大展”创作一等奖。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将绢蒙在一副损坏的画作上拷贝时,绢上产生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使他对丝织品材质的特殊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了帛画的研究和创作之路,一做就是三十余年。在2012年以前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不参加任何比赛,不参加画展,专心钻研帛画,发展帛画的色彩体系,利用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和色彩的高饱和度等特性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帛画。“在这期间我画了多少幅,毁掉多少幅都数不清了,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我觉得这个过程很开心。”穆益林道出了他对帛画的热爱。直至他的帛画向世界展出,才使得帛画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再一次受到重视。

丝路风情卷·归

很多人疑惑,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古时候的帛画,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人物龙凤图都出土于湖南长沙,那么为什么现代帛画会被一个上海人重新传承起来呢?他告诉我们,江南没有出土帛画并不代表这里没有帛画,我国的江南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地方,也是盛产丝绸之地,这里的丝绸质量最优,帛画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只是江南地区潮湿的气候并不利于帛画的保存,古时候的帛画是不可能保存至今的。在上海出生的穆益林从小就受到江南的丝绸文化熏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丝绸对于他来说完全不陌生,而是非常亲切,他对丝绸有着特殊的情感。

二、让世界赞服的中国帛画

说起中国画,大多数人的印象是颜色淡雅的传统水墨画,其特点在于“以形传神”、“写意”等,多以为中国画色彩偏弱不敌其他画种。多年以来,人们对中国画形成了如此的误解,穆益林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画也是有强烈色彩的。“色彩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西方人他们可能不能理解中国水墨画的精髓,但色彩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穆益林的帛画以重彩画为主,他的帛画不仅有着不亚于油画强烈的色彩,还有着油画不能比拟的特色,丝绸的材质以及穆益林多年研究出来的帛画技巧,使得帛画的色彩更加具有层次感,表现力更加丰富。更为可贵的是,穆益林的帛画创造了神奇的色变效果,画面的色彩会随着观画角度的不同、光源不同以及光对画面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变化,色彩浓厚却又把帛的肌理效果表现的有声有色,在古今中外不曾有过这样的效果。他说:“帛画走向世界,我们不仅是把帛画传播到国外去,同时也是把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传播出去。”

天地皆诗卷·湘西印象

在穆益林的作品中,过大年、闹元宵系列充满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外艺术家的喜爱。1994年穆益林的帛画进入成熟阶段后,他就一直想着要把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画出来,那时候春节的年味浓厚,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如贴门神、剪窗花、换新衣……若要一幅一幅画出来,则显得有些单调无味。他说:“我们的春节不像国外的圣诞节、万圣节那么简单,是宗教里的一个故事,它是非常复杂的,人、鬼、神都有,春节可以说是人神共欢,非常热闹,所以一个场景不能表现出那种感觉。”

1996年的大年初一清早,穆益林完成了一幅“过大年”,并把它挂在墙上欣赏,发现从不同的视角画面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宛如现在的“裸眼3D”效果。“我当时很激动,马上就叫醒我的妻子,让她也一起过来看。那时候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帛画语言。”过了许多年说起,穆益林还是藏不住心中的兴奋。他的“过大年、闹元宵”系列画面乍一看有些抽象,各种图案和物象互相交叠,层层叠叠的是一个又一个过年的场景,实际上是由我们熟知的许多具体形象整合在一起,内容非常丰富。

三、抓紧时间传承帛画

近年来,穆益林的帛画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穆益林曾在北京、上海、新疆、天津、太原等地举办《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以及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城市馆和米兰的博物馆主办“帛画从三千年前中国走来暨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和帛画国际论坛,向全世界展示、弘扬中华民族的瑰宝——帛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画不仅有独步艺林的水墨宣纸画,还有另一脉历史更悠久,有着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的丹青帛画正在焕发青春、重铸辉煌。穆益林也常在高校开设讲座,把自己多年对帛画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他的帛画还被做成了各种衍生品,以商品形式走进大众。虽然这样的现状值得欣慰,但是穆益林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保护不是一件好事,不用被保护才是好的。比如宣纸水墨画,我们根本就不用保护,它就发展得很好。”让帛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是传承下去的根本。“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是教育上出了问题,现在的学校里根本没有教授帛画的课程,也没有真正懂得帛画的教师。”这是当今帛画传承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在穆益林之前的帛画传承是断裂的,一代美术教师传授知识给一代学生,但是这其中没有帛画的影子。只有国家真正对帛画引起重视,才有可能使帛画真正地被推广,走到学生中去。

天涯客·秋分

元宵印象·神灯

不仅是穆益林本人,他的两个女儿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对帛画的兴趣。作为穆益林帛画的接班人,她们也将会为帛画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说到自己的父亲,女儿们很自豪地说:“爸爸是个特别乐观的人,而且思想很新潮,特别能跟得上时代潮流,什么PS啊、APP,他觉得有用就去学。”也正是这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懈努力的追求和求新求变的思维让穆益林把帛画从博物馆里救活了,让帛画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现在穆益林还在继续创作新的作品,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并亲自踏上“丝绸之路”的旅程,他还在孜孜不倦地为帛画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对穆益林来说,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画种丝绸中国画
中国画
林风眠艺术主张刍议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梅青原陶艺雕塑作品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浅析魏晋玄言诗对山水画独立发展的影响
和锦慧、张悦、马晓芬、袁海钊作品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