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婕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 东莞523000)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近年来,笔者将《灵枢·官针》中“输刺”、“齐刺”等针法与刃针松解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筛选60 例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治疗组对照组
按1998 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Sjaastad 等提出的CEH 诊断标准[2]:①间歇性或持续性头痛(初起多呈单侧)同时伴有同侧颈枕部或(及)肩部头痛酸困、僵硬等症状;②颈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C2横突压痛阳性,并向同侧头部放射;③引颈试验阳性;④枕大神经阻滞后疼痛减轻;⑤X 线片可见上位颈椎(C1~C2)移位,齿状突轴心偏移,生理性前凸消失、变直,甚至反张,颈椎骨质增生等征象。
①颅脑器质性疾病、五官科疾病、颈部肿瘤、结核等引起的头痛;②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③有精神病史及治疗不合作者。
第1 日:以刃针代替普通针灸针,按“五刺”中的“输刺”法,对患者头枕部及敏感点进行松解。方法:患者俯卧或低头位,胸下垫高枕,下颌靠近胸前,头后部充分暴露。医者在患侧枕部颅骨上项线区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投影区寻找敏感压痛点或条索、结节,多可诱发患者头痛。常见于乳突后缘至枕外隆突外2.5 cm左右的范围内。标记进针点后消毒,以0.5 mm×40 mm 刃针快速进针,刃口方向与头前后正中线平行,针体与颅骨垂直,直达骨面后稍提起,触及病变软组织时可有“夹针“感,行纵切横摆手法,针下松动后即出针,压迫数分钟防止出血,创可贴敷盖针眼。
第2 至第7 日:按“十二刺”中的“齐刺”法,并参照林咸明教授经验[3],以“颈六穴”(将完骨穴下移,天柱穴上移,与风池穴平齐,左右各三穴)为主,配以颈夹脊、大柱、肩井、悬钟(均双侧)。患者俯卧位,穴位消毒后,选用2 寸毫针常规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加TDP 照射,留针20 min,每日1 次。
取患侧风池、天柱、率谷、颈夹脊、阿是穴。操作同治疗组。每日1 次,7 日为一疗程。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治疗前、开始治疗1 周、1 月及6 月后随访记录。
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指数大于80% 为临床治愈;疗效指数≥50%,且不足80%为显效;疗效指数≥25%,且不足50%为有效;疗效指数<25 为无效。
应用SPSS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4.1 两组患者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由表2 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P <0.05);而治疗后1 月及6 月时,治疗组患者VAS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1。
3.4.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由表3 可见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1 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6 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说明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
1983 年国外学者Sjaastad 首次提出CEH 的概念,使以往误诊为神经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的颈源性头痛得以正名,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探讨也不断深入。目前普遍认为,CEH 的发生是高位颈神经(C1~C3)所支配的结构发生病损而产生伤害性痛觉信息,通过C1~C3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其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汇聚,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的一种头面部牵涉痛,属于高位的颈椎病[4]。颈部反复的劳损可使枕部的颈肌筋膜组织长时间受到牵拉而痉挛,组织缺血,代谢产物引起肌筋膜炎,直接压迫和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枕大、枕小神经,产生临床症状。治疗上,西医常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配合理疗、封闭等方法,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药物副反应及易复发等缺点。
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颈源性头痛患者由于慢性劳损,导致局部气血阴阳虚损,若遭六淫之外邪,上犯巅顶,阻抑清阳;或经气不畅,日久脑失所养,均可诱发头痛。“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临床常取在此处分野的太阳经和少阳经经穴为主,并结合远端取穴,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远期效果仍强差人意。
笔者注意到,颈源性头痛患者在头枕部往往可以找到紧贴骨面的呈条索或硬结状,按压可引起强烈疼痛甚或放射痛的“阿是穴”。也已有医者强调,手足太阳经筋的病损与该病密切相关。足太阳经筋“上挟背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并与足少阳、足阳明、手三阴、手三阳经筋相连。手足三阳经筋的生理病理,必然影响头部气街,其中颈项部诸经筋的抵止结聚点尤为关键[5]。《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指出:“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解结者也。”可见“解结”是彻底解决问题的重点所在。
《灵枢·官针》中,“五刺”里的“输刺”定义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意即需将针直捣入贴近骨面的筋膜,作相应的手法。临床上笔者以刃针取代针灸针,是因为刃针将尖利的针头改为刀刃,具备了切割的作用,可使变性、痉挛的筋膜组织得到彻底的松解,神经压迫得到释放,并为疏通气血提供了良好铺垫。在此基础上,笔者借鉴林咸明教授的经验,将完骨、风池及天柱三穴进行调整,使它们沿枕项筋膜与枕骨结合部形成一线,也正应了《官针》中的“齐刺”法:“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在该部位的密集针刺可更好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松解粘连。
总之,笔者采用“输刺”、“齐刺”法与刃针松解相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与普通针刺对照研究后认为,该法可以更好地解决影响头部气血运行的关键问题(即“筋结”),较之普通针刺法能更彻底地疏通经络,尤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明显优势,值得同行借鉴。
[1] Bogduk N,Govind J.Cervicogenic headache:an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on clinical diagnosis,invasive test,and treatment[J]. Lancet Neurol,2009,8:959-968
[2] Sjaastad O,Fredriksen TA,Pfaffenrath V.Cervicogenic headache diagnostic citeria[J]. 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Headache,1998,38(6):442-445
[3] 陈丽平,李金霞.林咸明教授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1):1228
[4] 李全成.颈源性头痛[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9(18):21
[5]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