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春龄,王婉娣,成雯郁,东贵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在45 ~55 岁期间,开始停经后1 年时间内,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功能减退,而出现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疲倦乏力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表明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1-2],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很多症状都能有所控制。针对“肾虚为致病之本,肝实脾虚为致病之关键,早期以肝肾阴虚为主,后期以脾肾阳虚为要,终致五脏失调”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3],上海市名中医东贵荣教授提出以阴阳为纲,前后配穴调节冲、任、督三脉,俞原配穴共调五脏神的阴阳调衡针法。本研究采用绝经症状评价(MRS)评分评定阴阳调衡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60 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来源于2013 年9 月至2014 年6 月针灸科专科门诊。其中年龄最小43 岁,最大57 岁;病程最短3 个月,最长64 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将患者1:1 随机分为治疗组(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和对照组(安慰针刺),每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治疗组对照组
参照《妇产科学》、《绝经-内分泌与临床》,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①年龄在45 ~55 岁的妇女;②出现月经紊乱或绝经者;③出现失眠、抑郁、烦躁、偏头痛、皮肤感觉异常、血管舒缩症状如烘热、汗出等;④可做血清激素检查(以E2、FSH、LH 为主要参考指标)。
①符合诊断标准,且改良Kupperman 评分>10分;②年龄为40 岁~60 岁;③拒绝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的患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①近3 月应用雌、孕激素治疗;②合并妇科肿瘤性疾病及妇科急性感染性疾病,前者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后者如急性盆腔炎、阴道炎等;③有皮肤疾患,如湿疹、牛皮癣,佩带起搏器、人工关节者;④明确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呼吸、血液、肝肾、内分泌等疾病,或患有严重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者;⑤卵巢及子宫因放化疗导致功能减退及丧失者,或手术切除子宫及其附件者。
采用阴阳调衡针法。取穴:百会、大椎、腰阳关、命门、肝俞、肾俞、气海、关元、太冲、太溪、内关、神门、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腧穴定位均参照(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针具:选用0.25 mm×40 mm 华佗牌一次性毫针。先取坐位,百会穴沿督脉平刺25 mm;背部腧穴均向下平刺25 mm,行提插捻转补法;后嘱患者平卧,继针腹部及四肢穴位,穴位针刺深度依据病人肌肉丰厚程度而定,行提插捻转补法至得气,留针30 min。
采用安慰针法。取穴、针刺顺序同治疗组。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将自制泡沫固定垫(直径1 cm,厚约2 mm)粘贴在穴位上,采用自制一次性1 寸钝头针(0.25 mm×40 mm)平刺或直刺穿过固定垫达皮肤表面,但不刺到皮下。留针30 min。
各组患者,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3 次,连续治疗8 周。治疗结束后4 周进行随访。
采用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MRS 量表由11 个问题组成,包括患者躯体感觉、心理感觉和泌尿生殖道症状3 方面内容,评分标准将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和非常严重5 个等级,分别给予0、1、2、3、4 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结合MRS 量表症状积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总积分值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积分值减少70%;有效:症状有所好转,总积分值减少40%;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总积分值减少40%。
3.4.1 两组疗效比较 患者治疗8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67%,经卡方检验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3.4.2 两组MRS 总评分及变化值比较 经t 检验,组内比较,治疗4 周,治疗组MR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 <0.05),并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在治疗8 周时MRS 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更为明显(P <0.01);治疗后随访4 周,患者的MRS 评分较治疗8 周时有所升高,但是仍低于治疗前的MR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在治疗8 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随访4 周MR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周、8 周时MRS 评分较疗前变化值比较,治疗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1)。见表3、图1。
3.4.3 两组睡眠、烘热、疲劳、急躁易怒症状评分比较
经t 检验,两组组内比较,治疗4 周、8 周后,睡眠、烘热、疲劳、急躁易怒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0. 05)。两组上述症状4 周、8 周的MRS 变化值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4。
图1 两组治疗前后MRS 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RS 评分及变化值的比较
表4 两组睡眠、烘热、疲劳、急躁易怒症状评分比较
围绝经期综合征在古代医籍中并未见直接记载,散见于“脏燥”、“百合病”、“年老血崩”、“妇人经断复来”、“郁证”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日益不足,人体调节阴阳的能力减退。在此转折时期,妇女由于体质、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情志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体衰退过快过早过于严重,机体不能适应这些生理变化,则会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弱经脉失却温阳的状况,发生一系列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3]。古人云:“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金针梅花诗钞》云:“粗守形兮上守神,神形合一乃存针,持针考穴虽当重,气血阴阳实独尊。”东贵荣教授认为:任脉、督脉、冲脉三条奇经同起于胞宫,出于会阴,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脉调阴,督脉调阳,任督阴阳彼此同源,经脉亦前后相贯。阴阳调衡针法取百会、腰阳关、命门通调督脉、补阳益气,又可调节元神之府,使脑有所主,神有所依,从而达到宁心安神之功效;取任脉之气海、关元补阴济阳、疏导气机;针刺采用任督同针,以候气至,达到交通阴阳的作用。血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调一身之气血,使气血旺盛,周行经脉。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太溪-肾俞、神门-心俞、太冲-肝俞等俞原配穴可以很好地调节五脏气血,恢复五脏正常功能,使机体“阴阳自和”[4]。
我国临床研究[5-6]表明MRS 评分可以应用于我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国外针刺研究通常将对照组设计为空白安慰剂,本研究将安慰针刺作为对照来评价针刺治疗有效性,采用真穴、隔垫、顿头针、刺到皮肤表面的方法,经过8 周的治疗,其临床疗效为36.67%,提示穴位皮肤表面轻刺激、给患者适度的理解和安慰也可能存在疗效。阴阳调衡针刺组总疗效为90%,对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躯体感觉、心理感觉和泌尿生殖道症状均有改善;治疗4 周后MRS 评分减少(8. 1 ±0.24)分,减分率达47.36%;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到治疗8 周时症状改善更加明显,MRS 评分减少(10.83 ±0.43)分,减分率达63.33%;经随访,表明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稳定。治疗后4 周、8 周对11 个症状评分变化值进行逐项分析表明,针刺对睡眠、烘热、疲劳、急躁易怒等症状改善起效最快,效果更为明显。阴阳调衡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显示出一定临床疗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 代谢网络功能的调节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 张宁,胡静,王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随机对照研究Meta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24-26
[2] 文幸,米建平.艾灸背俞穴联合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5):129-130
[3] 刘银姣,丁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脏腑相关性及其辨证分型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253-1255
[4] 程洁,李忠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穴规律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21-23
[5] 童彤,杨欣,吴北生. MRS 评分系统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有效性的对比研究[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3):195-197
[6] 黄浓香,黄姣莲.MRS 评分系统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2(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