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赵 凌,冷俊艳,张玲霖,李德华,梁繁荣△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2.四川省中医院,四川 成都610000)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医学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更加确切,但其存在药物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手术费用昂贵且复发率较高等问题[2]。穴位敷贴因其具有中医外治法的简、便、廉、效特点,且安全性高,而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但关于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辨证特点、选穴及配穴规律、用药规律等内容分析、归纳及总结文献甚少。笔者基于文献,从上述几个方面探讨该病的穴位敷贴诊疗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检索方法为计算机检索。检索范围为中国知网(CNKI,1979 年~2013 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 年~2013 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 年~2013 年)以及PUBMED(1966 年~2013 年)。
中文文献:定义疾病的限定词为心绞痛;胸痹。定义干预方法的限定词为穴位敷贴;穴位贴敷。英文文献:定义疾病的限定词为angina pectoris。定义干预方法的限定词为acupoint application;acupoint。
1.3.1 文献类型 涉及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病例观察。
1.3.2 研究对象 符合心绞痛中西诊断标准的患者。
1.3.3 干预措施及对照组设置 治疗组为单纯穴位敷贴疗法,对照组为已经证实有效的药物或安慰治疗、无干预治疗;涉及基础治疗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必须一致。
排除综述、个案报道、临床体会、经验总结文献;排除动物实验、机制研究文献;排除穴位敷贴配合中药、针灸、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等其他中医药疗法文献;排除中药对照、其他不同的穴位敷贴及针灸处理因素对照;排除相同及重复发表文献;排除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
对入选的文献所涉及心绞痛的辨证特点、选穴特点、用药规律、治疗频次、疗程及疗程间隔时间进行统计;建立Excel 表格,分析和总结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辨证施治和疗效特点。
剔除重复文献后,初步检索到108 篇中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及全文,排除文献共44 篇,包括:综述、个案报道、临床体会、经验总结文献8 篇,不符合及无明确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文献17 篇,动物实验、机制研究文献2 篇,穴位敷贴配合其他中医疗法文献10 篇,不同方案的穴位敷贴对照及针灸疗法对照文献3 篇,重复发表文献4 篇。最后共纳入64 篇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49 篇,非随机对照试验及临床病例观察15 篇。
根据上述文献检索步骤,排除重复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及全文,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英文文献1 篇,但是因无法获得摘要及全文,故无法分析其辨证特点、药物规律、选穴特点等,予以排除。
鲁迅先生的《故乡》入选过多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一篇传统、经典篇目,教参和名师的解读已经精彩纷呈,对文本的细读已经小到一个标点,足以见证经典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2.2.1 辨证特点 64 篇文献中,2 篇[3-4]采用中医辨证选穴,占3.12%;49 篇采用辨病选穴,占76.56%;2篇[5-6]采用辨病加辨证配穴的方式选穴,占3.12%;1篇[7]采用辨病加辨症配穴的方式选穴,占1.56%。以上结果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选穴方式以辨病选穴为主。
2.2.2 选穴规律 64 篇文献中12 篇涉及部位敷贴,其中8 篇敷贴心前区配合其他穴,3 篇敷贴心前区,1篇敷贴脐部;60 篇文献共涉及32 个穴位,使用频次(随机对照试验取治疗组穴位统计)>5 的穴位分别为:心俞、膻中、内关、至阳、厥阴俞、足三里、巨阙、丰隆、虚里。其中心俞与膻中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内关。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腧穴使用频次
2.2.3 配穴 在60 篇文献中,除以单穴敷贴治疗心绞痛的11 篇文献(其中心俞4 篇,内关及虚里各2 篇,膻中、至阳及涌泉各1 篇)外,其余49 篇都是选用多个穴位来治疗。对49 篇文献的腧穴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关、膻中和心俞在所有处方中同时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为膻中和心俞的穴对组合。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腧穴配伍组合出现频次
2.2.4 药物规律 纳入文献所使用的贴剂有4 篇为非中药贴剂,5 篇为中药贴剂却未提及具体药物,其余55 篇共涉及104 味中药,使用频次>5 的中药有22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川芎、冰片、细辛、丹参。对以上22 味中药功效分析,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及芳香开窍药为中药贴剂常用药物类别。具体情况见表3、表4。
表3 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中药使用频次
表4 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中药功效统计
2.2.5 治疗频次 64 篇文献中,36 篇穴位敷贴治疗频次为每日1 次,占56.25%(36/64);18 篇治疗频次为隔日1 次;治疗频次为每3 日1 次、每2 ~3 日1 次、每4 日1 次各2 篇;治疗频次为每日2 次、每日1 ~2次、每3 日2 次各1 篇。结果显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以每日1 次较为常用。
8 篇未提及几次1 个疗程,占9.38%(6/64);1 篇提及3 次1 个疗程;2 篇提及4 次1 个疗程;3 篇提及5次1 个疗程;5 篇提及7 次1 个疗程;8 篇提及10 次1个疗程;13 篇提及14 次1 个疗程,占20. 31%(13/64);10 篇提及15 次1 个疗程,占15. 63%(10/64);1 篇提及16 次1 个疗程;4 篇提及28 次1 个疗程;6 篇提及30 次一疗程;1 篇提及90 次一疗程。结果显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以14 次一疗程比较普遍,其次为15 次一疗程。
2.2.6 疗程及疗程间隔 为方便统计,文献中未提及或无法得知需治疗几个疗程的,均认为需要1 个疗程;以连续数周或数月为治疗周期者,均优化1 周或1 月为1 个疗程;以概数描述疗程数,均取上限数。64 篇文献中需要治疗1 个疗程的有52 篇;需要治疗1.5 个疗程的有1 篇;需要治疗2 个疗程的有5 篇;需要治疗3 个疗程的有2 篇;需要治疗4 个疗程的有4 篇。此外,仅1 篇提及疗程间隔时间为2 天,其余63 篇均未提及疗程间隔时间。结果显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以1 个疗程多见,疗程间隔时间一般为0 天,即不需要疗程间隔。
2.2.7 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 64 篇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有7 篇,其中6 篇[5,8-12]采用随机数字表,1篇[13]采用区组随机。对7 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详见表5。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常采用辨病取穴,占85.71%(6/7)。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川芎(7/7,100%),其次为冰片(6/7,85.71%)。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心俞(5/7,71.43%)、膻中(5/7,71. 43%),其次为内关(2/7,2. 83%)、丰隆(2/7,2.83%)。治疗频次多为每日1 次,占85.71%(6/7);多治疗1 个疗程,占71.43%(5/7)。此外,4 篇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有效率均在90%以上,可见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疗效指标多为临床症状等主观指标。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文献均未提及随访,故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表5 7 篇穴位敷贴随机对照文献基本信息表
2.2.8 安全性评价 所纳入文献中,20 篇文献提及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未发现异常变化。而关于治疗组不良反应报道的文献有29 篇,占45. 31%(29/64),其中13 篇文献明确提及未见不良反应。剩余16 篇文献所报道的不良反应中:3 篇提及局部皮肤过敏;4 篇提及局部皮肤红疹或皮损;8 篇提及局部皮肤红痒;1 篇提及局部皮肤红疹和瘙痒。所有皮肤反应患者停止敷贴以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副作用以局部皮肤红痒居多,说明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比较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本研究对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心俞、膻中及内关不仅是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常用穴位,也是常用穴对组合。心俞是心经背俞穴,膻中为心包募穴,心包为心之外围,替心行令,代心受邪。膻中亦为八会穴中之气会,俞募配穴可调畅气机、宽胸理气。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通与之相表里的心经,内关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可治疗一切心胸疾患。俞募穴不仅是脏腑经气汇聚之处,也是相应脏腑病变反应区。胸腹部相对四肢来说皮肤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吸收,且俞募穴的位置大致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接近[14],故俞募穴为穴位敷贴常用穴位。俞募穴属于典型的前后配穴法,阴阳二穴同时发挥作用且较长时间持续给药,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有优势。
本研究对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文献中载有明确药物组成的中药贴剂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贴剂大多选用活血化瘀药及芳香开窍药,其中活血化瘀药以川芎、丹参居多,芳香开窍药以冰片居多。本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而陈可冀等[15-16]认为瘀血贯穿着心绞痛发展的全过程,因此选用活血化瘀药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肌代谢、抗血栓形成等作用[17]。芳香开窍类药味辛,其气芳香,善走窜,且皆入心经,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现代研究亦证实,本类药物具有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8]。此外,冰片等芳香开窍药是种透皮吸收促进剂,能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更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19]。
本研究显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近期疗效较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所纳入文献质量低,且疗效评价指标多为主观症状评价,缺乏客观指标及远期随访。将心血管事件等终点指标纳入心绞痛的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中来有利于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做出客观评价[20],因此远期随访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局限仍需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4
[2] 赵明地.心绞痛贴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3
[3] 宋光荣,胡文宝. 冠心膏贴穴治疗心绞痛65 例[J]. 山东中医杂志,1991,13(2):60-61
[4] 张赪辉,范秀风.穴位贴敷对胸痹患者症状改善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3):348-349
[5] 陈维.心绞痛贴膏外治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6] 靳宏光,齐锋,赵明.穴位敷贴及针刺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523-524
[7] 江武.通痹散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50 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12):80-81
[8] 殷建明,罗陆一,张大创,等. 通心贴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M-CSF、HCY、GMP-140 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6):9-11
[9] 李若汝,栾杰男,彭君华,等. 温阳补肾祛瘀法穴位外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19-20
[10] 姚保杰.乌七散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 例[J]. 中医研究,2013,26(9):55-56
[11] 张大创,李根,邢洁,等.中药封包热敷虚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906-907
[12] 朱玉婕.芎桂散穴位贴敷辅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3] 靳宏光,齐锋,姜丽红,等.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12-250
[14] 常明,何金森.中药穴位透皮治疗心脏疾病的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1):90-91
[15] 马晓昌.陈可冀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5):441-442
[16] 李洁,解品启.从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79-180
[17] 陈晨,刘倩,高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603-605
[18] 曾南,王建,夏厚林,等.芳香开窍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1):76-79
[19] 高春华,王亚娟,张亚秋,等.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52-853
[20] 王阶,何庆勇,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9):8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