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素英,燕 军,王宏波,郑 波,黄金良,文秀清,梁宁燕
(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广东 深圳518104)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总称。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虽多,但并无特效方法,且有治疗显效慢、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全部病例均为2010 年10 月~2011 年12 月在我院康复科与骨科门诊患者,共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 组)和对照组(B 组),每组3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参照相关文献[1-2]诊断标准制订:①下背、腰骶部持续或间歇疼痛、病程均达3 个月以上;②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③影像学检查排除腰段脊椎病变;④排除神经根性损害;⑤签署知情同意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①肿瘤、出血倾向、结核病、妊娠妇女、严重心脑肾疾病者、局部金属异物及植入心脏起搏器者;②治疗期间服用药物或者进行其他治疗者;③各种原因无法搜集全资料者。
A 组为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穴位埋线主要选取夹脊穴、肾俞、肝俞、命门、腰阳关、秩边、环跳、承山、昆仑、阳陵泉、阿是穴等。每次选取4 ~6 穴,常规皮肤消毒,剪取1 cm 长1 号羊肠线(使用前浸泡于75%酒精中),选取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从针尖逆行放入肠线,再将线注入穴位下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贴创可贴。每10 日1 次,3次为一疗程。运动训练以躯干背伸肌训练为主。采用腰腿痛康复保健操强化训练[3]。
B 组为对照组,采用中频治疗,两对电极分别于腰骶部并置,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15 min,每日1 次。微波治疗,无热量,每次15 min,每日1 次。并嘱患者自行活动腰背部。疗程同治疗组。
在治疗前和治疗一疗程后、治疗3 月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stry 失能问卷进行评分。评定员不参与治疗过程。
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纳入患者60 例,治疗前后无脱落。3 月后随访,治疗组脱落5 例,对照组脱落4 例,均为失去电话联系。
治疗后,两组VAS 及Oswestry 评分均下降。A 组VAS 指数下降明显大于B 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A 组Oswestry 指数下降亦明显大于B组(P <0.01)。3 个月后随访,A 组疗效稳定,B 组有反弹现象,Oswestry 指数较治疗后升高(P <0.05)。结果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 及Oswestry 评分均有改善,而以A 组改善更为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具体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 失能问卷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 失能问卷评分比较(±s)
A 组
下腰是指以腰骶关节为中心的解剖段,狭义的下腰部是指第4 腰椎到骶骨这一范围,广义的尚包括L2~3与双骶髂关节及其邻近组织。非特异性下腰痛作为慢性下背痛的病症之一,发生极为普遍,临床上大约占疼痛门诊就诊人数的1/3[4]。引起该病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损伤、退变、非特异性炎症、先天性疾患等[5]。该病是长期存在的、影响较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较多,如针灸治疗[6]、平衡罐治疗[7]等。但是尚无特定的针对病因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表明,机体慢性软组织损伤形成的粘连疤痕结构,不能通过自身机制或常规治疗方法消除和吸收[8]。西方国家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用镇痛药对症处理腰背痛,不但医疗费用逐年升高,而且易成瘾。胃肠道反应和男性荷尔蒙减少等副反应越来越值得高度关注。用传统的针灸、推拿治疗不能消除这些粘连形成的疤痕,疗效欠佳,且常反复发作[9]。
视觉模拟评分(VAS)能有效测定疼痛强度,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以随时重复进行,评分分布均匀,能对疼痛疾患的昼夜变化、疼痛疾患间的区别及治疗作用的时间、过程提供满意的结果[10]。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并在脊柱外科领域作为“金标准”评定和观察治疗效果。其中文版已由国内学者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与反应度[11-12],考虑国人习惯,参考刘绮等[12]意见,未将条目8 纳入统计分析。
埋线法是针灸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埋入穴位后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以及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起到消除炎症作用[13-14]。埋线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包括了穴位封闭、刺血、割治、针刺等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线效应和后效应,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它克服了针灸作用时间短、疗效不巩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15]。本研究观察到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证实了这一点。运动疗法是易被接受的治疗腰痛的方法,特别是慢性腰痛。腰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运动疗法增加腰部肌力,形成强有力的“腰围”,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16]。有研究认为,以提高脊柱周围肌肉力量和耐力为目标的特别训练可减少下腰痛的发生[17]。躯干肌力训练可增强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调节能力反馈机制,有效改善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和腰部组织的代谢,避免致痛物质在局部过多聚积而致腰痛,同时背伸训练可改善软组织的伸展性和腰部受力情况,有利于恢复和重建腰椎力学结构的平衡,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腰部活动柔韧性,降低腰部受伤的机率和程度,从而更好地适应腰部的各种活动,打破腰痛的恶性循环[2]。
穴位埋线配合运动疗法疗效显著、稳定,且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1] 何成奇,丁明甫.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临床循证[J].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34-2036
[2] 黄杰,孙乐蓉,覃东,等.躯干肌背伸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康复的价值[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91-192
[3] 燕铁斌.腰腿痛康复保健操[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4] 刘延青.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原则[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2):66-67
[5] 梁新军,夏仁云,夏侃.下腰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1):41-44
[6] 周世民,周勋宣.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81-82
[7] 刘保新,徐敏,黄承军,等. 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72-573
[8] 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1-33
[9] 刘敏,黄兆民.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及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0):733-735
[10] 燕铁斌. 现代康复治疗学[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493-494
[11] 刘绮,马超,伍少玲,等.Oswestr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慢性腰痛患者的效度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28-231
[12] 刘绮,麦明泉,肖灵君,等.中文版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慢性腰痛患者的反应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7):621-624
[13] 郭元琦,陈丽仪.埋线治疗网球肘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2,22(12):813-814
[14] 王在意,周爱珍.穴位埋线疗法临床运用概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181-182
[15] 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等. 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6):435-437
[16] 童艳,郭险峰,张兰,等. 脊柱功能评估训练系统用于非特异性腰痛治疗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2):1161-1165
[17] 陈莉霞,华桂茹.下腰痛的评定及运动疗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