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
摘 要: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也称为前概念),新概念的构建必然是对生活中原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声音的产生”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与振动”单元里的第一课,要解决的问题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建立一个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关键词:科学概念;感性认识;小组合作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下,借助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亲身的探究和实践,科学知识在其心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才能获得深层理解并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关于建构科学概念,结合“声音的产生”一课,我有几点探索与实践。
一、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科学概念是抽象的,科学概念的获得有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概念的建构则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了、实践了才会对科学概念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基于这样的理念,课前,我便在课室前排摆放了多种感性的实验材料,当学生走进课室的时候,就发现了今天这节课的非比寻常、与众不同,充满了好奇心!当孩子们对如此多的乐器满怀好奇心,跃跃欲试的时候,现场请学生演奏各种乐器,课堂教学在优美动听的乐器声中开始了。学生在“玩”各种乐器的过程中发现,不管什么乐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发出声音。那么,乐器的发声部位在哪呢?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感性认识必然来源于感性的实验材料,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乐器的发声部位不尽相同,有的在弦上,有的在面上……这就是学生面对感性材料——乐器,所获得有关声音的感性认识;但是仅仅有感性认识,还不足以建立科学概念。
二、积累感性认识,初建科学概念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建立科学概念。深入探究环节中,给每个小组继续提供有结构性的探究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小鼓、音叉(有些材料发声时的现象很明显,如钢尺、橡皮筋;有些不明显如音叉、鼓面),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观察记录,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卡:你用什么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声?它们的发声部位分别在哪里?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探究实验完毕后,各小组先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意见,再展示汇报实验结果。探究结果发现:我们用拨、敲、弹、打等方式都能让这些物体发声,发声的部位也容易找到。但是四个物体在发声时候都发生了一个共同的变化:都伴随着有振动现象,有的是左右振动,有的是无规则振动……振动与声音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感性认识。
三、信息加工整理,确保科学概念的形成
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通过讨论、交流和个人发言,让学生把集体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它能真正起到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结论、提升概念的作用。当然,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老师不急于予以否定或评价,而是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比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争论。如何把不明显的现象转化成明显的振动现象呢?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研讨的结果是,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验的方案,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不过有些物体发声时振动很明显,有些振动不明显,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联系实际,检查科学概念的正确性
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已形成的科学概念解决问题,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检验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深化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对于本节课中学生探究出来的结论,建构的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的)是否正确,能否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呢?我让学生进行了验证与反证。
验证:你在说话或者唱歌时,轻轻按住喉部,有什么感受?
反证:如何让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出声音?
说话或者唱歌时,学生明显能感受到声带在振动;当声带停止振动,声音也停止;同样,用手按住锣面,锣面停止振动,声音也停止;乐器发出的声音同样也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就消失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能够验证所构建科学概念的正确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总之,科学概念的建构来源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初步感知开始,进而启动思维,在探究中认知,在联系中强化,逐步积累感性认知,最终在头脑中建构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概念,并与实际相联系,运用在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声音的产生”一课中,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手探究,提供感性材料给学生,学生分小组“玩”各种乐器,在“玩”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关于乐器与声音的感性认知,逐步积累声音与振动的感性认识,最后小组讨论、交流、研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建构核心的科学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问题中思考、在评价中收获,充分体现了科学概念教学的本质特征。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