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小丽
【摘要】 案例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初中生学习技能及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 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改标准要求,简要论述了初中数学案例课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案例课;讲解活动
教育学指出,数学案例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集中概括和内在联系的生动展现,学习对象在感知探析数学案例进程中,其数学思维、探析技能等方面能够得以有效锻炼和深入发展,其培养发展功效显著. 案例课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师进行授课的重要形式之一. 案例课以数学案例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将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渗透融入到案例的探知解析进程之中,从而实现学习对象数学技能、数学素养提升和进步. 案例课教学,是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借助于先进教学理念,采用有效教学方式,开展深入互动实践活动. 本人现结合新课改标准要求,简要论述初中数学案例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供实践探析案例的活动空间
传统案例课讲解中,教师“以讲代学”,替代学生的“实践”过程,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全盘托出”,直接告知给学习对象,导致所获得技能经验“肤浅”,不能“知其所以然”. 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学生处于教学活动核心地位,应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要利用其主体能动特性,组织学习对象亲身参与、亲自动手探析. ”因此,案例课讲解活动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全程包办,应该将初中生主体地位充分展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案例条件内容、解题要求、解答思路等感知、探析活动中,围绕案例教学意图和解题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探析案例的任务和要求,组织初中生开展自主探析、合作探究案例活动,让初中生主体特性在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的进程中充分展现. 如“如图1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边AC和AB上的高,点P在BD的延线上,BP = AC,点Q在CE上,CQ = AB. 求证AP = AQ”案例讲解时,教师根据该案例的“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设置意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取代讲解式教学方式,在运用激励性教学语言鼓舞学生自主探究情感基础上,结合案例内容和要求,设置“案例条件中告知了哪些数量关系?”、“解题要求与条件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该案例应选用什么判定方法?”等探析任务,组织初中生结合探究任务开展案例条件及要求的动手探究分析活动. 初中生自主探知问题条件意识到:“要结合问题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确定其判定方法的运用”,结合解题要求,合作探究推导出解析案例的基本思路为:“欲证AP = AQ,只需证对应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证△ABP ≌ △QCA即可”. 在此过程中,教师赋予了初中生亲身探究、分析、归纳的实践活动空间,其主体特性也得到有效展示和呈现.
二、注重数学技能培养,强化探究分析案例的过程指导
教育实践主义学者指出,学生学习实践进程,需要教师的有序引导和有效指导,学生的“学”应在教师的有序“导”中实践和前行. 众所周知,初中生由于自身数学学习素养与数学学科学习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和细心讲解.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案例讲解时,要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在尊重学生主体特性,提供实践活动的同时,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指导作用,对初中生案例探究过程、解析思路以及解答过程等活动表现及不足,进行有的放矢、针锋相对的点拨和指正,进一步帮助初中生明晰案例内容,理清内在联系,掌握解析策略,促进解题技能提升,掌握正确解题策略. 如在“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P是DE的中点,试求出S△DPQ ∶ S△ABC =的值”案例思路的推导过程中,初中生通过分析条件、找寻关系等活动,指出该问题解答的基本思路应该是:“连接PA,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内容,得到S△ADE ∶ S△ABC = 1 ∶ 4,S△DPQ ∶ S△APQ = 1 ∶ 2,通过等量替换,得到S△DPQ ∶ S△ABC = 1 ∶ 24”. 此时,教师针对初中生所开展的思考分析活动,所得到的解题思路内容,进行讲解指导活动,指出: “在此案例解析中,需要正确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内容”. 初中生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意识到在探析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数学学习技能.
三、坚持教学双边结合,搭建互动评析案例的交流时机
教学活动的过程,不是教与学之间相互孤立、互不交集的独立活动,而是教与学之间相互沟通、深入交流的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应该相互交错,深入互动. 案例课讲解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学生群体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研讨活动,以此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群体在案例探知分析活動进程的实际情况,围绕突出问题或重点难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展示解题观点的阐述时机,展示解析问题案例的见解路数,教师针对学生案例解答思路内容,进行讲解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析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思维过程,树立良好解题技能. 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巩固练习教学反馈环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师评讲”的单一模式,采用“师生互动”的评讲活动,组织学生结合探析解答案例所得,开展评析案例的阐述活动,并有意识的让学生代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呈现. 教师根据学生阐述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开展进一步的反思整改活动,教师此时强调指出:“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正确理解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特征”. 初中生深切认识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特征”,需要理清“一次函数图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正比例函数等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案例进程中,要切实把准新课改内涵要义,紧盯学生主体特性,紧扣能力培养要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进行科学调控,有效衔接,实现初中生对案例解析策略的有效掌握,数学技能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