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能力

2015-07-06 14:08杨秋萍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解决培养问题

杨秋萍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使数学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数学新课标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使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搜集学生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点,创设数学学习的有效情境. 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探究、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联系现实生活,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就是强化应用意识,突出动手能力. 教师不似教练,学生也非徒弟. 教师不应自己做一遍,让学生模仿着做. 而应筛选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认识途径和解决的方法. 这样通过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即便是错误的,也比按部就班得出正确答案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吸纳知识的自觉性就越高.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由生活问题导入新课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的 “垂直”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例子?然后,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十字街口的两条街道它们在位置上有何关系?校园的旗杆与地面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学习欲望,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形象、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 认识学习内容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形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概念直观化. 可以增设互动环节,模拟生活实况. 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趣;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生学习了一项数学知识后,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中. 例如,六年级学了“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自己家里每周支出的生活费;植树节,让学生算一算学校总的植树任务,按照各年级的班级数比例,每个年级要种多少树,才能完成等.

二、深入生活实际,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千世界的许多事物,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与计算法则来. 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对新授内容的陌生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开始可能不好理解. 这时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指定几名同学上台进行拍球比赛. 在规定的一分钟时间内,看谁拍的数量最多,谁的效率就高.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工作效率”含义指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

教师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地引出相关概念;例如,“面积单位”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展现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不仅习得“面积单位”这一现成的结果,还要经历这个结果的形成过程.

具体做法是先出示两个大小差别较明显的三角形,让大家比比哪个大哪个小. 结论:面积大小以目力即看出;然后再出示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宽度相等,長度不相等的长方形. 比较后结论是:可用重叠法测出面积的大小;接着出示长、宽均不等、面积接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比较后认为:可以通过画方格,方格多自然面积大,否则反之;最后教师出示了两个方格数一样,但面积明显差异的图形,问:为什么这两个图方格数相等,而面积却不等?经讨论得出结论:方格大小必须一致,必须有个统一的尺度. 这个尺度就是“面积单位”. 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面积单位”的概念,并且知道了面积单位是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的全过程.

三、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认为“学以致用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眼光研究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留心皆学问,数学知识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学过“比和比例”后,可让学生测算一下操场上的杨树的高度. 杨树高耸云天,该怎样测量呢?有的说爬树、有的说请消防队的云梯……正当大家议论不休时,教师叫人拿来一根长2米的竹子,垂直树在地上. 阳光照射竹子在地上投下了影子,一量正好1米.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竹子高度与影子长度,能否测算树的高度?大家讨论:这时树高与树影的比率应该同竹高与竹影比率是一样的,即都是1:2. 只要量出树影的长度,就可以算出树的高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求树高公式:竹高:竹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竹高=树影长:竹影长. 这样,学生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结合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品尝到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再如,学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五年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说车轴为什么要放在圆心?车轮的形状为什么圆的,三角形、四边形为什么不能做轮子?还可让学生找出水桶底、圆桌等圆心在哪. 这些活动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明确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突出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解决培养问题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