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昌核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质疑问难、合作交流与创新思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因为它如同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孩子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注重操作实践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他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以及进行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让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并在实践中去感受,探索未知,这样,学生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动手测量两条相差3厘米多的电线。让学生进行比较,产生疑问,多的部分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测量,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并用铅笔指出来。有了这一系列的动手实践,1毫米的长度就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通过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了解国内外科学发展新动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创造。例如,在教学“通分”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孙悟空拿到两块同样大的饼,一块切出了1/2,另一块切出它的1/3,猪八戒想,我可要吃大块的。同学们,你们说馋嘴的老猪会选哪一块呢?由于问题是故事情境中提出来的,学生兴致高,纷纷说会选大块的,但不知道是1/2块大还是1/3块大。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请大家边思考边讨论,比较1/2和1/3的大小,可采用哪些方法?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了如下答案。生1:可以把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分数再比较大小;生2:也可以把两个分数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生3:画线段图;生4:把它化成小数再比较。
三、激发问题意识
教学时,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难度时,老师给予表扬、鼓励。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求,引起哄堂大笑时,就会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使他在课堂上沉默下来。所以,对不善提问的学生更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提问的勇气。
教师要在鼓励学生多发问的基础上朝提问的针对性方向迈进,提高质疑的质量。首先,我认为初始阶段教师要示范培养,引导学生怎么质疑,巧妙地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过程,让学生模仿,使学生悟出提问的方法。其次,上路以后,要精心设计,诱导学生实践质疑。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采用“分”的方法——把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合”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自学,提出了许多既有价值,又令听课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1)完全一样是指什么?(2)三角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对吗?(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变成底×高/2吗?(4)用一个三角形怎样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是后两个问题,教师如果不吃透教材,怎能处理这些问题,怎能将我们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呢?第三,要多途径、多方面为学生留存质疑机会,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例如,讲质数、合数时,故意不讲1是什么数。让学生产生1是什么数的疑问。再比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学生猜一猜接下来老师会问什么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解决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四、呼唤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培养积极参与、平等竞争、互相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有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被人尊重。因此,一堂优质的课必须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优质的合作,教师应创造机会与学生合作,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如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老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