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龙
【摘 要】隨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民工潮翻涌而起,留守儿童异军突起,基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采用心理健康调查测试(MHT),对定西市安定区的留守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中学生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等从未成熟向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急骤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身心发育最终成熟化、定型化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所谓的"青春期危机"阶段。而作为留守中学生此问题极为突出。
【关键词】留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中学生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等从未成熟向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急骤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身心发育最终成熟化、定型化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所谓的"青春期危机"阶段。而作为留守中学生此问题极为突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建设的逐步完善,人口迁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另一波民工潮则抓住了人们的眼球,随机产生的另一个群体,留守儿童。留守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十分严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调查数据结果表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的是学习焦虑,另外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问题表现得也比较高。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对科学的意见以及建议,依此针对性地解决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
问题提出
本次抽样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江苏地区的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以便准确把握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分布和走向,并寻找出相对科学的解决措施。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定西市安定区几市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 185份。(其中男生87人,女生98人)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修订的适应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Excel数据分析方法。
一、现象分析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诸方面。
留守学生家庭中,由于外出务工的大多为男性,所以留守学生大多数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这对留守学生的性格养成,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尤其是对留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还有一部分虽然是和父母同时生活,但是,由于处在随父母进城打工,背井离乡的特殊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成长轨迹和城市的小孩或者是正常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由统计调查表的数据也可以表明。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研究,同时这也为分析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找到一个方向。
学习焦虑:排名第一位。在留守中学生中,高达70.81%的学生有严重的学习焦虑现象。严重的学习焦虑是指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人必须接受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轻度的学习焦虑仅有1.62%,轻度学习焦虑指学习焦虑地,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成因分析: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学生不仅书包沉重,精疲力竭,而且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很多青少年经常挂在嘴边的字就是烦、郁闷。目前,在升学和择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又缺乏有效的疏导和释放,造成部分学生心理过度焦虑。
多年以来由于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生负担过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学生成天爬题山涉题海,完全象一台台完成作业的机器,疲于奔命,机械操作加上舆论压力,家长与教师的强迫,学生常处于焦虑的“高原状态 ”,这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 抑制了学生记忆和思维的正常进行, 使学生离开了学习活动本身而去关注令人烦恼的紧张情绪,从而导致了学业成绩下降、思维迟钝、反应麻木, 出现了与家长、老师期望效应相背离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由于负担过重长期处于高焦虑情绪状态下的产物。由此可见,负担过重是学生产生高焦虑的根源, 只有减负,才能消除学生的高焦虑。
孤独倾向:排名第二位。孤独倾向该项得分超过8分的人占了32%,此类属于孤独.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封闭。3分到8分之间的占到了42%。而小于等于3分的人26%,此类属于爱好社交,喜欢寻求刺激,喜欢与他人在一起。
成因分析: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到造成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孤独倾向交强烈的原因以及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建设的逐步完善,人口迁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在增大,而且人们对“孤独”的感受也在逐步的加深。而另一波民工潮则抓住了人们的眼球,随机产生的另一个群体,留守儿童。留守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中的孤独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十分严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留守中学生在孤独感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非留守中学生,呈现显著差异,主观体验孤独感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得到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留守女生在孤独感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留守男生。同时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留守男生与女生在面对孤独情境时所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然而,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的系统研究非常的少,这给当前的学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本次研究探讨的是留守中学生的孤独现象,探索影响他们孤独感的主要家庭因素,为学校、家庭、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家庭因素来讲:由于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对主要力量,导致农村出现大部分的孤寡老人以及妇孺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则是由她们占了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教育方法相对不科学,导致他们部分爱缺失以及在教养方式的不同。因此父母是否双方外出打工、外出时间长短以及监护人的类别、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父母是否双方外出打工、外出时间长短,监护人的教养方式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水平有较大的预测作用。导致这样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有当地政府没有很好的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切实掌握他们的子女教育、生活、学习等各方面。
通过走访以及问卷调查,让我们了解和掌握了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家庭因素是密不可分的,甚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和社会的关注程度以及学校的教育方式等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关系。调查数据结果表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的是学习焦虑,另外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问题表现得也比较高。希望我们的此次问卷调查,进行的现象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我们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也能采纳,并切实的落实到实处。
注:该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编号[2012]GSG57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