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十分重要,在校内建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现代化实践教学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讲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针对目前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校内;生产实训;现状及对策
一、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很多关于实践性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提出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到提出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构建教学体系从提出开展真实训到提出开展全真实训,实践性教学改革正朝着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而在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方面许多中职学校积极进行了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如何实现中职学校与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如何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而言,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少层次低未能起主导作用
这些年来,许多中职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在校内建设生产实训基地受到资金的限制,因此在建设中并不能投入大量的实训设备以及改造设备,所以在实训教学时只能使用模拟教学为主要的实训教学方式。中职学校在生产实训的基地上由于数量上的缺乏,致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低。
2. 缺乏有效的校企共赢,机制没有形成校企,互惠互利的契合点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相对比较容易但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业务量小服务项目数少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有限,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实习岗位但符合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企业的设施设备又能在校园内安装配置的企业少企业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常常受限于产品严格的工艺规格原料成本及工期等条件导致实训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因此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机制合作的企業在较短的时间内看不到相应的效益,合作积极性不高。
3. 实训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从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的师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上并不强大,校内许多教师都是在本校毕业后没有工作经验就直接留在学校工作,因此,他们在教学经验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另外是技能上的培训对于教师来说任务重,缺少充裕时间加入社会实践中、师资力量上的不足使得学生并不能有效的完成专业的技能实训。
二、加强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投入
中职学校应该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为校内生产实训建设积极创造机会,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渠道为生产实训建设筹措资金:①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为校内投放资金改进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以及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②通过向国家申请财政上的支持,通过获取政府的大力投入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③向校外承接各种职业技能鉴定任务以及向社会开展各种培训,通过这些来获取生产实训的建设投资;④通过教师研发设计新产品与企业联合生产、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等获得一些建设资金;⑤通过合资的方式与同一地区学校共同建设生产实训基地。
2. 寻找校企双方的共赢点,因企制宜,引企入校
创新渠道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中职学校应通过政府、社会、行业、项目或中介等各种途径,积极发掘与政府、企业和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按地域、专业对支撑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骨干企业进行分类,了解与学生专业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并建立企业信息档案。根据不同专业年级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教学需要,认真分析信息库里的企业,依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引进产品具有典型教学意义、中等技术难度的企业入校,逐步建立分层次的由简到繁的系列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对于实力较强的专业,在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后,应鼓励自主成立专业生产公司,对外承接生产业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校内教学工厂”。
3. 建立系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明确学校与外企之间的权义关系,建立完善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故那里制度。调整相关部门的利益及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保证各企业部门的实训在校内实训教学的活动能够有效的配合,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此外,企业必须要为企业提供在职岗位,并且指导学生实训任务,与此同时,学生必须准手企业相关规定,认真完成任务。
三、总结
中职学校建立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培养能够适应当前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人才。面对现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中职学校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加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到实训与教学有效结合,真正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第三部门的视角[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
唐孝松,男,汉族,湖南省郴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