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虹
【摘 要】我国各省、地区都在修建大量的体育设施,加上奥运会留下的部分比赛场馆,全国共有体育场馆 85个,其中60 多万个在学校,这些场馆设施都存在综合性运动会结束后的运营问题。无论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自身需要来看,使大学体育场馆商业化、多功能化,为民所用,重视全民健身的实际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进而使场馆保持良好的运营,收回成本产生盈利,是大势所趋。如果能主动运营,建立和完善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改变运营观念,实现经营方式多元化,完全可以提高大学体育场馆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充分发挥场馆功能,盘活国有资产,收回成本产生盈利。
【关键词】大学体育场馆;需求;开放;运营;盈利
一、中国体育场馆现状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情况来看,全国共有体育场地数量 81 万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场地的总投资金额约为 2 万亿元。全国在体育场地投资结构方面,近 90%为各级政府财政出资建设的。近十年来,中国体育场馆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4.1%。据统计,截止 2010 年 10 月,全国共有体育场馆 85 万个,其中 60 多万个在学校。这些体育场馆为我国体育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巨大的投资形成很大的资产沉淀,不仅不能做到“以场馆养场馆”,每年政府还要为每个场馆的维护和人员开支投入大笔的经费。从场馆普查的情况看,我国 90%以上的体育场馆资产在闲置和亏损。高投资、高空置率和巨额维护费用使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二、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运营的成因和条件
1.国家对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体育场馆要改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讲究经济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十一五”规划提出,“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充分说明利用和盘活现有的体育资源,挖掘其潜能,是国家对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运营的需求。
2.社会对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运营的需求
21 世纪的中国,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花钱买健康”“生命在于运动”等新观念、新思想的建立,需要将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作用的体育带入人们的生活,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的内容和必须,因此体育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体育场所和设施的不足,我国居民现在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自家庭院、公路街道边和住宅空地等非正规的体育场所,其次是单位拥有的体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求,而大学体育场馆丰富的资源正好能满足居民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的需求。
3.大学自身对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运营的需求
大学体育场馆投资主体为学校,投资额较大,维护、大修和管理费用高,造成财政巨额支出;缺乏市场运营机制,造成普遍闲置和亏损。同时,当前社会体育发展最需要的是体育设施和体育指导,体育设施是社会参与体育的基础,体育指导能使人们比较系统而科学的掌握体育方式方法,而各类大学无疑在这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体育场馆除了上午、下午的体育课及体育运动队的训练外,大学体育场馆在早晚和周末以及寒暑假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向社会开放经营。无疑,大学自身对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运营有着强烈的需求。
三、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运营现状分析
多年来,由于管理制度的制约和行政管理的约束,学校体育场馆对于社会缺乏开放性,甚至在学校内部也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这种相对封闭的现状,高校有关人士认为:学校体育场馆不仅是竞技、健身运动的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然在服务于学生的前提下向周边社区延伸,也并非不可,只是缺乏相关经营管理依据。
西安交通大学自 1999 年建成交大思源体育馆建成后,学校打破传统观念,将体育馆连带周边的若干篮球、排球、网球和足球场地组成交大思源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竞标,交由学校思源物业公司进行物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思源物业公司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活动前提下,一方面主动联系高水平比赛和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积极向周边居民小区延伸、提供体育服务。为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前来锻炼,他们制定了“降低门槛、降低收费标准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经营准则,使得前来活动的人数成倍增加。此外,他们还依托交大的办学优势,利用场馆办起了思源篮球学校,再穿插寒暑假举办篮球短训班,在体育培训上也是收益良多。在经营方式上,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类大型体育、文化、商贸等活动,实现经营方式多元化,
四、建议与思考
1.建立和完善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
大学应设立专门机构对所属场馆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一方面可以保证场馆在经营活动中的高效率运行,免受多头领导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场馆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整。
2.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激励机制
引进和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熟悉市场运作机制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充分调动场馆工作人员经营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实现竞争上岗和绩效考评。
3.改变运营观念,实现经营方式多元化
在服务方式、项目、态度、服务时间、服务效果及质量等方面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的同时,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类大型体育、文化、商贸等活动,使场馆区域成为多功能的大型活动中心,以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琳,田雨普.現代都市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5).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幸昊,夏思永.试论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体育文化导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