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宝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级段的阅读目标都做出了具体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了具体的目标指导,而且强调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谈具体做法。
一、以“情”利导
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爱玩的天性,有强烈的求知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例如,在学习《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程序:讲——读——演——谈,即由讲故事到读故事,再到表演故事,最后是谈感受。学生在这样积极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阅读兴趣。
二、以“境”利导
欧文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读书贵在有读书的氛围。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众,是激发学生良好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当学生懂得自己去寻找阅讀材料时,老师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营造读书的氛围,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通过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环境包括两种,一种是硬环境,一种是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指的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比如明亮的阅览室,丰富的藏书等。这些比较容易实现。软环境,指的是可以影响学生实现阅读的内在因素。具体来说,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四壁应适当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等,通过创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以“思”利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了解了《乌鸦喝水》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这样对孩子们说:“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你们一定还能帮乌鸦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娃哈哈那样,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翅膀当作手使用,将瓶子抱起来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旁边那些草摘一片下来,制作成一把小勺子的模样使用。”还有的说:“找块大一点的石头将瓶子砸烂,反正乌鸦又喝不了好多水呀,流出来赶紧喝点也就够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阅读兴趣也会特别高。
四、以“评”利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当学生得到积极的评价后,阅读兴趣就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五、以“技”利导
张之洞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喜爱阅读,更要教会学生进行阅读的技巧,并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里方法很多,如选读法,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再如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还有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在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猜词悟意的能力,增强其进一步进行阅读的自信心,实现兴趣与效果的双提升。
总之,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