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洁琼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缺少积累会出现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应对方法。
【关键词】语文知识;欠缺;弊端;应对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非经年累月努力是不会有所提高和成绩的。只有长期积累、沉淀,最终如同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程度。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缺少积累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首先,书写最基本的汉字就常出现错字、白字。现在很多人甚至很多学生都是“提笔忘字”,不是根本不知道有些字怎样书写,就是以音同意不同的字代替。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无非是因为写得少,对汉字已经陌生了;看得少,哪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词组在脑子里没有了概念。记得前二天看个笑话:老师听写词组“狼狈为奸”,结果有同学写成了“狼被围歼”。试想,如果常阅读常看书,看到过“狼狈为奸”这一词语,还会写出意思完全不同的字词吗?
其次,因为不积累、不记忆汉字的含义,就不会对陌生词语解释,或根本不理解词语含义,更谈不上运用了。比如“欲蓋弥彰”这一成语。假设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如果你平时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释意,知道“欲”做“想”解释,“盖”是“遮掩”的意思,“弥”是“更加”的意思,而“彰”是“明显”的意思,那么这个成语就可直译为:想要掩盖,却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了。细想,各字词的含义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抓住了根本,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第三,因为阅读少,有些同学出现断句错误,对文章产生了歧义,彻底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个断句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给你讲个小故事吧,说以前有一书生因天下雨躲在小酒店里不想走,店主有心让书生走又不好张口,于是写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的逐客令。但店主写完却没有点标点,书生上前高声读到“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经过重新断句,同样的汉字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思。显然多阅读正确断句也是积累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第四,由于不积累古汉语知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成了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造成课外文言文甚至课内文言文理解、翻译都会错误百出。
以上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欠缺日常积累造成的。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要多看、多写。书看得多了,字词的书写、词句的运用自然了然于心。但又不能局限于“看”,更要用心去研读、去琢磨、去体会,还要勤于动笔。有很多字,感觉是会写的,看到也一定是认识的,真正落笔能否准确无误却要另当别论了。比如常用汉字“羡”本是上下结构的字,而许多学生落笔就把二点水变成了偏旁,写成了左右结构。有的学生认为老师要求抄课文抄字词是做“无用功”,为应付检查就以最快的速度潦草的抄写一遍,写的什么内容,具体每个字的规范写法都不去琢磨,白白浪费了积累的机会,毫无收获。
其次,背诵是语言知识积累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背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所谓背熟就是要烂熟于心,并运用自如,这才可以借鉴他人为我所用。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万卷”无非就是要达到一定的量,积累一定的量才是下笔有神的前提条件。
背诵固然重要,善用及多思考也是不可或缺的。当你把古汉语中“之”的用法记住了,知道它可以作为代词、介词、语气词等。当用到具体语句中就要依靠分析来研判,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里的“之”就是代词,指代错误。“改之”即改正错误。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之”则是介词。因此,通过平时积累,做到既知道字词的含义又要能分析出在具体词语中选用的是这个字的哪个含义,这才有利于深入理解词义,句义。
第三,可以通过读历史故事,读文学作品等多个侧面了解文章形成的历史背景,更好的帮助理解诠释文章的内容。比如初中语文中的《出师表》一文,在读这篇文言文时,如果你曾读过《三国演义》,了解蜀国出师前的一系列变故,那么对文中诸葛亮“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定会理解。又比如史学家司马迁曾写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为什么会这样一针见血的写出人们唯利的一面呢。当你通过读史了解到,司马迁因得罪了汉武帝而入狱,因为拿不出足够的赎金而遭受宫刑,人生的这一巨大打击让司马迁比别人更深刻领悟了“利来利往”的原因。
语文知识的积累途径很多,关键看你是否用心去揣摸,既不能三分钟热血,也不可奢望一蹴而就。积累是个慢功夫,是功到自然成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孜孜以求的决心,相信积累到一定的量,自然会出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郑远辉.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2]郭韵.浅谈语文积累的概念及方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04)
[3]徐敏.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问题[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