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15-07-05 13:52高建红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中职语文传统文化

高建红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规范中职生的行为 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另外,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 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因此,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职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材;人文坏境;诵读经典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虽然职教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学生在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前人思想道德价值的精华,长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会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另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它的灵魂所在。然而,我们现在的青少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致使我们的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学校教育依然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所以,要传承文化必然要在学校教学中进行,要让学生们重新接触古人,认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进而认同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很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些提倡爱国,有些弘扬孝道,有些传播一种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一些文言文,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的例子。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我教学《陈情表》一文,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李密对其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上。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加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孝”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孝顺父母的命题。先让学生明白“孝”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接着让学生即兴发言,述说一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摩擦,并从“孝”的角度加以反思,结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表述生动感人,有些同学的反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有一些同学的表述闪烁著理性的光芒:“父母总是无私的,孩子总是自私的,孩子总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想起父母,而父母却无时无刻不把儿女的冷暖挂在心间”……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我们倡议: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被深深的感动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对此问题的讨论也很热烈,使课堂激情涌动,除掌握课文表现的人物外,还让学生接受了思想品质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性情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营造健康人文环境,弘扬传统文化

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大的环境布置上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教学楼的大厅中可以设立“图书角”等栏目,在书架上放置学校购买的经典诵读名作或相关书籍,同学们可以利用在学校的零碎课余时间随时翻看阅读,形成一种读书的好氛围。

学校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学校的走廊、教室和橱窗等。在教学楼里,每隔十米可以张贴图文并茂的古诗、名人名言或成语故事的图画等。每个班级也可以将学习园地利用起来,指定一个区域作为“经典名句”专栏,班里的学生轮流搜集古代经典名句并张贴在学习园地上,同时可以结合简单的讲解。橱窗中可以开放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既陶冶情操,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学生宿舍“床头文化”的评比和校园文化墙的建设,校园各个地方都有传统文化的展现,有些是经典诗文,有些是经典图片,它们都让学士时时刻刻处在浓郁的传统文化坏境之中,达到及时熏陶的目的,同时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文化气息。

三 、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挖掘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形成学生们自觉学习诵读领悟的习惯,不仅仅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还应积极利用课外时间。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组成编写组,以中国经典古诗词为基石,进行经典诵读学习材料的编制。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开发,既是对语文这门母语课程的补充和进一步拓展,又是适应中职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而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利用早自习或课前十分钟进行诵读,语文教师抽时间进行指导,长此以往,这些中华经典作品中的传统美德,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品格修养,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基于职高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主动,寄希望于他们能够主动找书读,并有选择地读是困难的。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例如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或者名家名篇等,我们坚持推荐对职高学生有用的,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转变的传统经典。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都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托,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培育具有民族血脉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格。

四、挖掘人文精神的途径

(1)从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渗透人文精神我们的教材中古典诗文名篇占有相当的分量,这些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识。《劝学》中,荀子提出的“博学”。人要经过“博学”而“改恶从善”,日积月累从而达到“圣心备焉”,这不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吗?《游褒禅山记》通篇在阐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一积极进取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逆境创造人才的角度,揭示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

人类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流动,向前发展的,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肯定,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的陶冶作用的。

(2)从古诗文中的责任意识渗透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既要克己养性,以道德人格的主体自觉为趋向目标,又要积极主动的与天地奋斗,把建功立业、救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身上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我们的语文课本在这方面的古诗文作品有许多:《石壕吏》、《春望》、《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尤其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还有陆游的《书愤》,在壮志未酬的感慨中,那忧虑国事而致年迈体衰、声泪俱下的形象,令人动情。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都是他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充满爱国、忧国和报国之情的诗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好的材料。

(3)从古诗文中的自由意识渗透人文精神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生命的尊严、独立的个性,在人格上又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因此维护人的尊严、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非常看重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诗句就是古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精神的最好体现。古人对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追求具体表现在鄙弃功名富贵、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三个方面上。像“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独立的个性和自由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挖掘出古诗文中蕴含的独立、自由的个性精神,并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个性。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中职语文传统文化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