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廷
【摘 要】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上,这与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试图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提问;能力;语文教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個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看来,学会提问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我们教育由接受式走向自主式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点。我们的学生不会主动问,也不敢问,不懂如何问。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提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不去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1.强化主体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让他们有强烈的自主选择的愿望。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余映潮老师就始终追求一种学生充分活动的高层教学境界,始终关注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比如学习《口技》,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就越深刻。比如说,‘善在‘遥闻一词,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口技声音的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在余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善”在声音有大有小,“善”在声音有远有近;有的说“善”在声音有疏有密,“善”在“伸颈”一词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好奇的神情;也有的说,“善”在全文通过听众的种种反应来衬托口技之精湛。
2.采用激励手段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给予积极评价,营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生理体验,从而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末尾,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一学生脱口而出“鲁提辖为什么不报官,而要自己去打镇关西”,问题一提出,全班寂静了十多秒钟,然后就听学生小声回答:“那是因为报了官也没有用。”我异常兴奋地赞赏了那位提问的学生,同时也表扬了那位回答的学生。然后,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提出了一个个更加深入的问题。我继而要那位小声回答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他说:“报官没有用,因为旧社会官官相护,包青天为何历来被赞颂?是因为清官太少了!”另一位学生紧跟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写老百姓哭诉无门,有冤难申,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一看火候已到,就不失时机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鲁提辖不报官而自己去痛打镇关西,体现了他粗鲁、疾恶如仇的一面,换一个角度,从当时社会来看,又说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这时纷纷发言,大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1.指导学生就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阅读《行道树》,我们可以着力指导学生重点把握“神圣”、“痛苦”、“忧愁”、“快乐”、“深沉”等词,进而领会全文的主旨。阅读《紫藤萝瀑布》时,“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较难理解,许多学生针对此句问“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暂,怎能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可在此处深入挖掘。
2.从结构或选材上找问题
有一些语段只有一句话,为什么要另起一段,它在文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白杨礼赞》里有一句话,“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几次出现,且每次都独立成段。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与文章中心有关,因此也可以跟中心的探究联系在一起来问。《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为了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选择了四种预示天气晴好的云,也选了四种预示雨雪天气的云,此外还写了四种云彩。我们的提问可以是“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云?难道天空中的云就只有这几种吗?”并能由此联系平时的习作,该怎样选择材料,一举数得。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明显提高,师生之间的讨论、谈话也更随意、自然。最主要的还是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潘从林.学生提问价值及其提问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8):151-152
[2]陈阳.巧妙设计化学有效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成才之路,2013(9):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