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2015-07-05 14:56苏炳杰
2015年31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

苏炳杰

摘 要:本文重在梳理杨小凯与林毅夫的争论过程,并综合多方观点,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问题进行了评论,以求当今中国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国家机会主义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已高速发展二十多年,造就了“中国奇迹”,促使了“后发优势”在经济学界的盛行。然而,杨小凯却给学界泼了一盆冷水。2002年,他在演讲中提出“后发劣势”的假说。随后,林毅夫发文回应,与杨小凯探讨中国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问题。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从此拉开序幕。

一、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进国家利用与先发国家的差距,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度,从而产生“跳蛙效應”,不断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从而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而林毅夫所提的后发优势的侧重点于对于发达国家技术的引进。

所谓后发劣势,是指落后国虽可充分利用与先发国的发展差距来模仿发达国家制度构建或先进技术以减小经济发展成本,但仍避不开由于技术模仿容易性及制度模仿的困难性所造成的只顾经济发展,忽视制度建设的问题,从而导致长期经济发展留下的失败。后发劣势概念最早是由沃森提出来的,它来源于英文“Curse To The Late Comer ”,即“对后来者的诅咒”。[1]

(一)杨小凯与后发劣势。关于后发劣势,杨小凯认为: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模仿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方式等对于落后国家来说较易接受,同时也能较快地实现经济的发展;而模仿制度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时间过长,同时在制度改革过程中会触犯既得利益,增加模仿的难度,延长模仿周期,增加经济长期发展的风险。即虽然短时间内技术模仿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但却对一国长期发展不利。

关于后发劣势,杨小凯的主要观点为:一、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在于只重技术模仿忽视制度模仿。二、模仿应该先难后易。制度模仿必须先进行,经济才能得到长期发展。三、只有限制住了国家机会主义,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四、为限制国家机会主义,必须进行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甚至是激进式改革。

(二)林毅夫与后发优势。关于后发优势,林毅夫认为:后发国家在产业、技术、人均收入、资源禀赋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后发国家可以据此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在他看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技术模仿而不是制度模仿。[3]在后发优势方面他的主要观点有:一、后发国家能够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模仿。二、制度是由经济体中的多种因素决定的。三、宪政体制不可能短时期内完成,也不是经济发展的最优制度安排。

二、杨、林论争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及评价

关于杨林论争,有学者评价,虽然两人的争论范围不广,也需进一步地深入,但是两人对同一问题针锋相对、观点明确,为支撑观点也涉及了许多重要概念及改革实践的问题。[4]

1.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孰先孰后的问题。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孰先孰后的问题。杨强调制度模仿对后发国的发展处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他批评了忽视制度模仿而过分强调技术模仿的重要性这一片面观点,促使后发优势的内涵更加全面。而林过分强调技术模仿对后发国发展的重要性,他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为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但他并没有否定制度模仿的重要性,而是认为制度的模仿与改革应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审时度势地进行。

杨的观点给当今中国更多的是警醒的作用,防止因为较为容易的技术模仿而忽略了更为重要和根本的制度建设,但缺乏现实可行性。林的观点更侧重于中国实际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的,但是其缺乏对长期经济发展的预见性,更多的是以过往的经验支撑自己的论点。

2.制度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关于制度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要根据特定的环境进行判断说明。从整体上来说,先行发展的国家在发展时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先例可循,其制度转变的方式多是制度创新,也就是内生的;而后来发展的国家则大不相同,在有大量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制度变迁的经验来促进本国的制度变迁,多为外生的。[5]P205在杨看来,只有英美的宪政制度才是保证长期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显得过于武断,而林认为的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安排的观点则更为准确。然而,林认为制度是内生于经济体之中,且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观点使得他忽视了制度模仿在后发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所认为的制度只要随着经济发展审时度势地进行改革的观点也欠缺操作性,显得过于乐观。这样只会走向制度变迁的封闭主义和制度演进主义。[6]

3.改革应采取渐进方式还是激进方式的问题。在杨小凯看来,中国采用的双轨制的渐进式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导致了国家机会主义的制度化,使得政府与民争利,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同时滋生了大量的腐败、寻租行为等,因此制度改革应该采取激进式的改革。而林认为,虽然双轨制的渐进式改革滋生了腐败,产生了极高的行政代价,但是当市场轨逐渐强大将会消除计划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对于杨认为的制度改革应采取激进式改革,事实已经证明是不正确的,但是其对中国采用双轨制所带来的问题有着非常准确的认识,他的认识到现在为止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了。而林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他对渐进式改革所带来的问题过于乐观,缺乏足够充分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4.宪政制度是否为限制国家机会主义、促进长期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在论争中,杨一直担心的是国家机会主义的出现与制度化,他担心国家会与民争利,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为了限制国家机会主义,他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即先建立宪政制度。他认为只有宪政制度才能限制国家机会主义,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林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即使在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会对国家机会主义加以限制,并不会出现杨所说的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的问题。林同时也论证了宪政制度既不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又不是必要条件。

从“国家机会主义”这一概念看出,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杨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只会产生国家机会主义,导致政府与民争利。他的这一观点更是在他逝世后由张维迎继承下来,张继续主张政府应停止对市场的干预。而林则认为,当前需要讨论的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政府怎样干预、干预多少的问题。林的观点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是杨的“国家机会主义”的警醒值得深思。

始于十二年前的这场争论,虽只是两位学者在学术层面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但更是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方向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道路选择问题以及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问题。(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小凯.后发劣势――共和与自由[J].新财经,2004(8).

[2]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3).

[3] [4][6]郭熙保,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J].学术月刊,2004(4).

[5]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赶超路径与后发企业赶超战略——基于多维视角的研究综述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新常态下湖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基于后发优势的视角
学校高层次人才状况分析及人才开发创新模式探究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基于后发优势的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重新审视后发优势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