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善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更对整个和谐社会的营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有利载体做好中职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师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2-02
語文教学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文本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吸取其中沉淀丰富的语言素材,从中培养语感,理解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辨析、获取、练习,学会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优美深邃的意境,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语文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理想情操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如沐春风,以情动人
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着力从各方面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授课时,营造“乐”的氛围开展教学活动,如可以根据自己的朗读特长选择范读,或播放网络上现有的语音资料,来创设相应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之带入文章的环境中。
在上苏洵《六国论》时,笔者本身不善于朗读高亢浑厚的论文,于是播放在网上下载看一个语音朗读资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习惯了自读或教师的朗读,乍一听很新奇,也很认真,很快地就被朗读带入了意境。文章未学,但是很多学生已经领略到文章中的针砭时弊的写作意图,对六国的灭亡嘘嘘不已,感叹赂秦国君的愚蠢,愤慨北宋王朝面对外族输币纳绢以求苟安的做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达给学生。如笔者在教授《城南旧事》时,自己参与学生的角色朗读宋妈借信抒发对孩子思念的那一部分,较好地抒发出宋妈对自己孩子的思念之苦、内心的哀愁。当时教室一片寂静,学生们不但被声音打动,更被人物的情感所折服。语文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要摆脱冷冰冰专家式的“讲座”,要能够做到“传情达意”,做到以情动人。
二、以作为径,以写感人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自主创造活动、体现其审美观念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写作上。教师根据作文教学,能大致了解学生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通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学生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感觉生活没趣,平淡无奇,写的文章索然寡味;有的感觉生活丑恶,愤世嫉俗,写的文章充满偏激、痛苦;有的却是感觉生活意趣盎然,绚丽多姿,写的文章也是挥洒自如,思如泉涌。不能被生活所打动,不能被社会所触动,决然不能写出好文章来。正因为内心有了触动,有了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写作也就不成问题,遣词造句水平的优劣不是决定写作好坏的根本性因素,最关键的是能否发现了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因此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语文写作的过程——审题、立意、构思、酝酿、成文,学生对生活无动于衷、没有想写的欲望,也难以创作出一篇好文章。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亮点和丑恶面,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擦亮眼睛,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而学生们正处于好奇心特强的阶段,他们思维敏捷,敢于接受新生事物,但也由于阅历、认知等方面的制约,有些人对生活的看法会有偏激之处。
三、大胆勇敢,借说励人
在初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孩子课堂上沉默寡言,而课下却能与同学侃侃而谈,言笑风生。这完全与学校教育背离,语文教学不但是教会学生写,还要教会学生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关注起学生能力的发展。中职语文教材将“口语交际”列入教学范畴,我校教学中就为了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趣味美学”等一系列课程,不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让学生展示自我,挖掘自我,培养学生自信的能力。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是学生随堂读课文,读课文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或多或少用到的,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知程度,达成教学目标。“五分钟讲话”是学生较好奇的一个做法,第一学期为“五分钟”,每次语文课一位同学上台,学生自选话题,自主演讲。然后学生们互评。此后学期时间延长至6—8分钟,老师确定话题,师生互评。演讲的内容是介绍好书、影视作品,或者是就社会热点现象抒发自己的看法。这一举措笔者已经在两届大专班连续使用,效果很好。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说话能力,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对生活和美的审视。
四、师者有德,以德照人
无论教师怎么研究如何让学生怎么做,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如果教师自我本身就存在审美的缺陷,我想,那是不适合为师的。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注重审美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现代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平等的知识的交流,而不是以往的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因此笔者强调师生间的双向平等的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之美,课堂的和谐,师生身心的和谐!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师者亦友”的心理去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与学生合作,做学生的知心人,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不应该在高科技、快节奏的生活学习中丢掉和忽略的。但是当代学生探索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就是他们获取社会信息的很大的一个渠道。而网络展现给学生的是良莠不齐的网站,网络的很多负面信息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最后教师影响学生的不但是其教学水平和能力,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材中也不缺少美,而是我们师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承前人的精华,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性,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确立新时代新型的审美观念,让美重回课堂。
作者简介:
李春玲(1978-),女,江苏无锡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