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丽
【摘要】重视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运用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表演朗读把握角色特点,进行再创造,恰如其分的朗读评价适时点拨,激发朗读的兴趣。
【关键词】低年级 朗读能力 入情入境 朗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3-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朗读中积累规范优美、鲜活的语言,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注重运用范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顺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正音,让他们在模仿中逐渐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让学生的眼、耳、脑、口进行协调活动,做到“口诵心惟”,进入语文的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在教学《阳光》一课时,我利用图片展示阳光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后景物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充满激情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感情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读起来“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到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注重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没有情景的教学犹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来的。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创设有关的课文情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继而产生浓烈的情景感受并作用于自己的心理。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就非常容易地投入情景,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力。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先出示了美丽的小路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描述小路的美丽,然后问学生:走在这条铺着花花绿绿鹅卵石的小路上,看着路旁五颜六色的鲜花,你有什么感觉?想说些什么?于是,对于文中兔姑娘和鹿先生对小路的赞美就心领神会,“多美的小路啊!”脱口而出。对于小路变脏后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的诧异之情也同样创设情境,再启迪想象,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三、注重表演朗读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这不仅因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其中有角色效应的作用。因为即时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奇感、好奇心,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
以表演体会情境,用的最普遍的是童话、语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那些小白兔呀、小山羊、小松鼠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担当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室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伙伴。此情此景中,儿童对角色的情感,很自然移入所担当的角色。于是,自己仿佛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儿童对所处情景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根据大家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用恰切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角色变了,语言行为必然随之变化。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他们的想象活动几乎与扮演者同步进行。此时,儿童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由此可见,课堂表演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注重朗讀评价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我尽量避免“读得不错”“很好”之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你的读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添字”“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色”“我感觉到小兔子玩得真开心”这肯定比泛泛而谈、毫无个性的评价具有真正的鼓励作用。同时,适当的体态语言,更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带给学生内心的满足和不竭的学习动力。
另外,我在课堂上还引进了同学与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一开始,学生往往是挑毛病、找缺点,使被评价的学生很难堪。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逐渐明白,评价时要先找优点以鼓励对方,再找不足,最后提希望。慢慢地,在课堂上就能听到这样的语言了:“你读得很流利,如果能读出担心的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以来,就激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