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丹
【摘要】对于历史教学新课程的改革不能只局限在初中历史课本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多种学习、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文章从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多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9-01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注重表面功夫,忽略本质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手机等工具得到了普及,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拓宽了渠道,多数学生在影视资讯中得到了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构成及判断力上却有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存在片面性。只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直观兴趣,而对真实的历史却兴趣缺缺,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的多数中学生不懂历史,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
2.学生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理解
在我国的历史教学课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就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如此的结果便是学生目的性太强,反而在心理上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不能真正地客观地理解历史,让学生陷入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1.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历史老师重视的是课本知识的灌输,历史老师通常会一边教学,一边要求学生圈出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背诵相关知识,以此通过考试。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并不到位,学生的知识面也会相对狭隘。如果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课本之外的历史知识,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多思考。例如在教授《中华民族的起源》部分章节时,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联想思考。学生们经过思考,有人会提到古代的舞蹈、图腾等一些古老文明,他们经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到,舞蹈起初是远古人类在祭天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特殊姿势,代表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甚至有些学生会联想到一些神话故事,他们认为神话故事并非皆是虚构,远古的神话中也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如女娲补天等。教师通过思维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失去束缚,在了解许多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帮助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日后自我学习中不受到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
2.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着眼点局限于一个点、一个面,他们没有办法从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历史描述中掌握真实的历史。存在这一问题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他们无法结合自己所学宏观地看待历史,不知从何处着眼,不知如何抓住事情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纵向、横向多角度分析、比较历史事件,抓住事情的关键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这部分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认为我国在唐朝时期曾是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至宋代,我国偏安一隅,这一过程我国的国力衰弱,那么为何唐朝作为一个强国会被灭亡,而宋朝一个衰弱的国家却能苟安一隅?教学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查询相关资料,系统地分析唐、宋两朝的经济体制、司法制度人口发展等方面的区别。科学引导学生对两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经过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在唐朝时期虽有科举制度,但却存在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而宋朝不然,其科举体制相对更加公正,即便是寒门子弟亦可得到官职;此外,唐朝时期依然存在着奴婢制度,宋朝却已废除,采取的则是雇佣制度;而且宋朝的人口发展比之唐朝要快速得多,农业生产力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唐朝更为优越。在经过两者综合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唐朝的政治结构体制已不能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以唐朝的灭亡并非是偶然。學生在对这些资料的查询、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方思维方式。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于历史的学习,都是在研究过去的东西,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这些东西没有用,只要大致地了解即可,真正系统地掌握并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镜”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历史中寻找到问题,并于实践中找到历史答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统一国家的建立》这部分章节知识时,一些学生会觉得研究秦始皇称帝没有意义,现在国家早已没了帝制,那么了解皇帝有何用处?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最好是引导学生可以亲自去长城看一看,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地体会到长城的宏伟壮观。学生在亲眼看过长城,爬过长城之后会了解到比书本上更多、更为直观的知识。在当时生产力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帝王如何建造了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那么,有如此坚固的长城,帝王又为何没有守住自己的国土?学生在经过自身的亲自实践之后,心中自然会有很多疑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去引导,用实践来回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学习多种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教学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学生今后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l]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4).
[2]柳延东.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鲜秀芬.浅论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