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艺术欣赏是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却不具备这样审美活动的能力,甚至有很多錯误的观念和想法,这是和传统的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关系。本文将以学生作为主体,从音乐艺术特征入手,以问题的形式出发,一一解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艺术欣赏;聆听感知想象
引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作者情感和灵魂的艺术展现,是记载一个时代的有声史章。音乐如此美好,特别是流传了几个甚至几十个世纪的经典乐章,更需要我们去欣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豪无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在一场高雅音乐会上一首首优美的音乐,有人会洗耳聆听、如痴如醉,有的人却感觉毫无意思,酣酣入睡,同样的音乐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当代的大学生耳朵中,充斥的基本上是世俗的网络流行音乐,严肃的高雅音乐基本上没有。如何让高雅音乐艺术进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学会聆听懂得欣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我心里总是无限的感慨,我们的素质教育任务还是相当重的。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价值
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开拓学生音乐视野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并感受音乐特有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完善自我的目的,这种过程是一种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审美活动。喜欢音乐是人类的天性,而音乐欣赏的能力则是人类在这种天性的基础上而培养起来的。
二、高校音乐欣赏课堂存在的问题
正如人的其他能力一样,音乐方面的能力也能够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得到发展,且不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能力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法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即使是欣赏音乐的能力,也需要在长期的熏陶和培养下逐渐地形成。
笔者对所教过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只有0.8%的学生较喜欢古典音乐,2.9%的学生经常听古典音乐,所占比例非常低。为何我们所说的高雅音乐、经典音乐、古典音乐在大学生中就这么没有“市场”呢?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一个频率很高的答案凸显出来——“听不懂,不理解”。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这就有必要改变那种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开创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主动欣赏、积极创作的新方法。
三、“基本五步曲”教学法
“基本五步曲”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授课时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的形式出发,一一解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提出“基本五步曲”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是:尽情聆听——充分感知——无限想象——情绪体验——生活享受。
(一)尽情的聆听(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
问题:为什么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很难听懂?
音乐艺术是声音艺术、抽象艺术,音乐是非符号性的,它不能像美术作品一样直观的告诉我们形象、场景、动作、人物等视觉形象;也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用丰富的语言文字表现思想、哲理、内涵、故事等思想观念。音乐艺术是抽象的,没有视觉性,也没有语义性,这就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正因为音乐艺术有这样的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的含义是不能直接传达的,这就是大家“听不懂、不理解”音乐主要原因。也就导致大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不听“古典音乐”了。我们不能按照造型艺术或语言艺术的特点来理解欣赏音乐艺术形象。
我们换一个角度思维,既然我们听不懂、听不出内涵,所以,我们就不要给自己压力,没有必要非要听出音乐要表现的什么,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很多同学平时根本就不会去听,也不想听。但是当我们坐在环境优雅的咖啡厅、西餐厅,耳边响起一首优美的小提琴乐曲的时候我们便会为音乐所倾倒,原因就是特定的环境促使了人在思维上的不同,而在这个环境下,古典音乐就是主流,这就是西方生活的感觉;这就像中国的过年要听《春节序曲》《喜洋洋》《步步高》一样,不管是否听懂,要的就是这种中国味的感觉。现代的大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特别是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当问及他们是否能够理解音乐意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摇头,但问及音乐是否好听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持肯定态度。所以,听音乐不要给自己压力,只需在合适的环境去聆听音乐旋律,尽情地享受音乐。
(二)充分的感知(音乐艺术的表现)
问题:音乐真的无法表现“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为何有时候能听懂?
音乐的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很难表现出“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但是很多人听到贝德里赫·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时候,不而然的就会感受到耳边一会儿是流淌着清澈的小溪,一会儿是汹涌的大海,这就说明抽象的音乐艺术是有它的表现方式,可以传递一些信息。
音乐除了可以在听觉上作用于人外,同时在情绪上、视觉上、触觉上、联想上等方面都会有反映,这就是音乐的联觉效果。我们听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爱德华·格里格的《蝴蝶》和夏尔·卡米尔·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的时候,每一首以动物为主角的音乐,虽然只是用耳朵听,但每个人的脑海就像过电影般的,把每个动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这就是感知的音乐,音乐就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东西的,作曲家就是凭这种感觉来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而听众也是在同样的心里反应规律下,感受到了作曲家的意图。从而搭起了音乐家和欣赏着之间的桥梁。有了联觉,不但我们可以听懂音乐,还可以创作音乐:当我们试图创作一首哀乐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高低音中的低音;快慢速中的慢速;音阶中的下行音阶。此时再理解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作品,那必定是容易的多了的。
联觉是我们人类本能的感觉反应,人与生俱来的。联觉是我们听众欣赏音乐的重要因素,而敏感的联觉和丰富的联想则是通过我们生活阅历的日益丰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而渐进中形成的。
(三)无限的想象(音乐艺术的理解)
问题:为什么我的理解和作曲家的不一样?我错了么?
音乐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只能通過高低音、延长、短促等表现某种情绪,它不能表现具体的东西。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如果我们努力想从乐曲中找到“少女”、“亚麻色”、“头发”,那么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如果我们听出了清爽、欢快的主题,联想到了“纯洁”,这是有可能的;格什温的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我们不会听出哪里表现了巴黎或哪里表现出一个美国人,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联想到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还有不少同学听出幽默、轻快、悠闲的感觉。跟特定的“美国人”“巴黎”没有一点关系。
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会觉得自己的理解和内容解说词不一样怎么办?《命运交响曲》的乐曲解说词这样描述:这首交响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音乐开始强劲有力的四个音表现的是命运的敲门声。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解说的时候,难免都会努力的从音乐当中去寻找所谓的“敲门声”,结果造成了整首曲子除了敲门声就再也听不出任何内容。有很多人就失去了听音乐的兴趣。因为审美方式错误,导致了音乐欣赏的障碍。
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绎者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伟大的艺术家也会创造不一样的理解。例如,同样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L.克劳斯的钢琴演奏就像队列整齐的土耳其轻骑兵一样,而G.古尔德演奏的就像是木偶进行曲一样;同样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H.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敲门粗暴,焦躁不安,命运简直是在踹门一般,而卡那尔布什指挥的效果就如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颤颤巍巍,所以说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当他听到《命运交响乐》时,他可能感受到的是他年轻时与战友们在战壕里与日本鬼子激战的场景;一位商业成功人士,当他听到《命运交响乐》时,他可能回想的是自己当初从一个摆地摊的小摊贩,经过自己的奋斗拼搏,克服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开创了自己的公司的艰辛历程;一位大学生,当他听到《命运交响乐》时,他也许想起的是高中三年,为了征战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刻苦读书,点灯夜读的情景。
音乐作品的完成,是要经过“三度创作”的:第一是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曲谱;第二由若干个演奏家指挥家演绎作品,每个人的理解都具有个样性,此时作品就变成了若干个音乐作品;第三是无数的听众带着个人理解,此时,若干个音乐作品又变成了无数个作品。在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音乐中“一千个听众脑海中就有一千首《命运交响乐》”。
(四)情绪的体验(音乐艺术的欣赏方式)
问题:为什么我听音乐没有更为深刻的感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耳朵的盛宴。音乐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需要通过安静耐心的,积极主动的倾听来实现。音乐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如同书籍需“读百遍,义自现”一样,需要主动地多听、认真听,听多了,自然会有所感悟,久而久之便会熟悉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甚至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熟悉一下音乐家及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文化等有关背景,这会更丰富,更有利于了解作品的韵意,更加喜爱并懂得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是描绘人细腻、微妙情感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家与听众心灵间的桥梁,音乐与人的情感存在密切的关系。《乐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因此欣赏音乐要带上自己的心情去感受。每一个高低音、长短音都可以给人以细腻的内心变化感受,高音可以表示激动、紧张、惊讶、高兴;低音可以表示痛苦、压抑、平淡、深沉;把自己的心情带进音乐中,会成为一首波荡起伏的乐曲。在生活中,把每一个细节都看成灵动的音符,课余去打球运动是音乐中的高音强音,浑身疲惫的回到宿舍是低音长音,喝上一瓶雪碧又是快速上行音阶,晚上进入梦乡是婉转的低音,旋律此起彼伏无限悠长。如果我们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用音符表现出来,那么大家会发现自己本身经历的就是一部交响乐作品,生活是及其丰富多彩的。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五)享受的音乐(音乐欣赏的意义)
问题:我学习音乐欣赏有什么意义?
音乐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实生活中除人们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力,在哲学、美学及宗教思想方面的知识水平,都可能对他的音乐欣赏能力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它与人类文化中的其他现象就不可能不产生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他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都要受到这种特定氛围的制约。如果同学总是听通俗音乐这种简单的感官愉悦,那么艺术素质修养是没办法进一步提高的。
古典音乐好比一位古稀老人,苍老的面容下难以掩盖的是人生的历练和沉淀的智慧;古典音乐好比一杯浓厚的原味咖啡,第一次品尝苦苦的,但真的爱上它,便会离不开它,而且越品越有味道。欣赏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同学们听流行音乐我们把它比喻成家常便饭,而欣赏古典音乐就是我们每周不可缺少的美食大餐。尽情的享受吧!享受最丰盛美味的音乐就在古典音乐。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古典音乐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它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全身心的震撼!
四、小结
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完全靠听觉来链接,每个人通过“联觉”把音乐转化为感觉片段,个人的理解再把这些感觉片段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了可视可讲可享受的文学化、美术化的音乐。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音乐是个是个神奇的东西,我说他是奇迹,因为它正处在思维和现象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一种朦胧的介质,既像又不像它所传递的东西——需要时间表现和无序空间表现的物质”。面对当今被虚拟网络统治的高校文明,音乐或许是大学生坚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倾诉、用自己的情感宣泄的最后一块精神乐土。
参考文献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
15-27.
[2][英]阿伦·瑞德来.音乐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95-101.
作者简介:冯艳(1981—),女,河南延津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素质教育。